除了農業,同樣是靠天吃飯的還有漁民們。來看到台東大武漁港長年受到淤砂困擾,讓許多漁民生計受到影響,縣府每年花2000萬清淤,不過還是不敵東北季風或颱風豪雨,所造成的淤沙速度,因此台東縣政府農業處來到大武漁港勘查周邊環境。
台東南迴地區唯一的港口大武漁港,長年飽受淤砂之苦,造成漁船無法正常出海捕魚,嚴重影響漁民的生計,雖然政府每年都有編列約2000萬的經費清淤,不過仍抵擋不住東北季風或是颱風豪雨造成的淤沙速度,為了和在地漁民面對面座談,台東縣議會邀請縣府農業處,來到大武漁港勘查周邊的環境也和在地漁民面對面座談。
(大武漁民代表 張正福 排灣族:
我在這裡小小建議,既然要做好這個港口分區域,觀光區域漁業區域,港口其實都是小事情,在我認為小事情,錢不是問題,怎麼做好。)
(台東縣議員 尤忠正 排灣族:
那個漁汛期的時候,一定是要保持一個航道的暢通,能夠很順利的進出,漁港的一個安全的通暢,是對我們漁民的生計具有非常很重要的,這個必要跟他的需要。)
台東縣農業處表示,為了解決漂砂的問題,也和專家學者調查試驗,仍無法有效改善,不過也持續尋求其它的解決方案,現階段先以保持漁船可以安全順利進出,儘量維持漁民生計。
(台東縣政府漁業科長 陳文泰:
不管你用什麼手段,我們都其實現在難以改變這個漂沙的這樣子的一個說法,基本上我們還是需要朝著另外的工程手段,再去改善它的硬體設施,不過窮盡其實各種科學的方法,當然我們也在試著找不一樣的方案,看有沒有辦法改善它。)
面對大武漁港淤砂困擾,嚴重影響漁業效益,縣府也研議漁港未來的定位及結合周邊地區的整體規劃,像是排除東北季風時清淤來節省經費,並積極和交通部運輸研究所港灣技術研究中心合作研擬防砂方案建議,輔導在地傳統漁業升級轉型為觀光農、漁產業,促進多元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