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1
記者
Cemedas Dumalalrath(江子芊)/許家榮 台北市

國際癌症研究中心證實 檳榔子無添加物仍會致癌

天氣越來越冷,是不是不少民眾會透過吃檳榔提神或取暖呢?但經研究發現,檳榔子本身就算不含添加物,也可能致癌!就算少吃或將檳榔汁吐掉,並不會降低對口腔健康的傷害。

根據國際癌症研究中心證實,檳榔子不管有沒有加添加物,都會致癌!更不要以為吃不多或吐掉檳榔汁,就不會罹患口腔癌。研究也發現,其實檳榔子含有檳榔素跟檳榔鹼,這兩者會透過嚼食摩擦接觸汁液去刺激口腔黏膜,進而產生癌變,不只傷害牙齒造成牙周病變,更會增加口腔、咽喉等部位罹癌風險,甚至干擾脂肪跟葡萄糖代謝,導致或加重高脂血症、第二型糖尿病跟代謝症候群等疾病發生。

(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長 林莉茹:
單單檳榔這一個檳榔子,它致癌成分的威脅度,如果你有吃檳榔跟不吃檳榔的人比起來,口、咽、食道這些的癌症發生率就比不吃檳榔多五倍。)

(嚼食檳榔民眾 陳金龍 阿美族:
今天聽到這個訊息來講,的確是也滿恐怖的。)

根據國健署癌症登記資料及衛福部死因資料得知,每年有超過八千人罹患口腔癌、三千多人死於口腔癌,其中9成是男性,發病時多為中壯年。

(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長 林莉茹:
以男性來看,同樣是106年、107年台灣的男性,一般男性的是6.2%(嚼食率),但是在我們原鄉地區的是9.3%的嚼食率,我們來看死亡率,標準化死亡率在一般我們民眾的口腔癌(盛行率),即使是我們的勞工階級合在一起,我們是每十萬人 8.9,那在我們原鄉地區的是每十萬人9.8。)

針對口腔癌篩檢補助的年齡層,也因原鄉地區的標準化死亡率,跟嚼食檳榔的盛行率較高,所以族人只要滿18歲就可進行免費口腔黏膜篩檢。族人也表示檳榔是可以促進人際交流的一個媒介,也廣用在婚喪喜慶文化當中,但並不會過量食用。

(民眾 Masako(林春妹) 阿美族
檳榔跟酒一樣,就是在吃的時候其實量根本就不多,就(講的)話比(吃的)檳榔還要多。)

(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長 林莉茹:
從98年的資料、102年的資料(原鄉)它的嚼食檳榔率,從14%降到10% 到現在的9.3%,(原鄉)它其實是持續在進步的,(原鄉)它的死亡率也一直在控制,所以透過大家的幫忙,跟原住民朋友對於檳榔的認知,我們對這件事情是積極樂觀的態度。)

國健署提醒,口腔黏膜篩檢的補助每兩年一次,及早發現的話,只要戒除檳榔、吸菸習慣並且搭配治療,可降低癌前病變轉化為惡性的風險,再加上定期檢查更可以降低百分之26的死亡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