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文化會館近日以環境教育為主題,規劃系列展覽,第一檔就從原民族傳統服飾的植物纖維出發,將部落中出現的植物例如苧麻、香蕉葉,透過當代工法抽絲剝繭,成為藝術創作的特殊媒材呈現出來,展現原民傳統智慧發與當代生活的連結。
山芙蓉、洛神還有檳榔,在部落出現的植物通通抽絲剝繭,一絲一絲的陳列出來。桃園市原民文化會館在近年的努力下,成為全台29個原民文化館,第一個通過環境教育場所認證的場館,因此,今年特別以「再創自然之詩」為主題,從原民的永續生活文化出發,並透過藝術家宋宜錦回鄉從事藝術陪伴多年的經驗,揉合當代工法及民族植物,天然又美麗的特殊媒材就誕生了出來!
(藝術家 Kaljalju karevuan(宋宜錦) 排灣族:
把當代技法引進來,然後但是我使用的是台灣民族植物的材質,然後可以認識台灣民族植物的傳統用途,跟當代技法結合之後的不一樣。)
不同於石頭、金屬,凹凸的紋路、天然的植物染劑,讓一張紙多了觸覺及視覺的溫暖感受。
(桃園原民發展基金會副執行長 Panay Liay(徐仙蕙) 阿美族:
那因為環境教育這一塊,它有更多的互動跟體驗的部分,可以讓大家從中來去學習,去年因為疫情的關係,我們沒有辦法就整個把它推出去,所以今年就延續環境教育的方式,來傳遞更多原住民族的文化,讓漢族或是原住民的朋友可以認識這樣。)
《再創自然之詩-敲敲原樣》展覽將展到5月29號,帶領民眾體驗不同族群是如何使用同一個物種,再創造出不同的使用方法,呈現傳統智慧發與當代生活的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