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5
記者
牯慕瓦旦/Karo Sifu 花蓮吉安

因織布相識 3青年竭力復振撒奇萊雅文化

復振文化不分性別,三位年輕人因織布認識,共同為傳承撒奇萊雅族的文化努力,透過鏡頭來認識他們的故事

(織者 Kilang Buyal (許國華) 撒奇萊雅族:
第一條就是這個,這個是在排灣族學的,但是第一條通常都不完整,(為什麼?哪裡不完整?)就是所有的織法跟那個都還沒有掌握的很好,再來就是它的紋路,也沒有很認真的去做打,打那個拍打,然後就是第一條布,老師說第一條布都很重要,所以我就把它留著,今年開始做的都是已經有比較成熟的織布,像這條就是我是指著花蓮的海洋跟山林,所以用了綠色跟藍色,還有太陽的漸層,這條就是老人家的背袋,母語是tisaki,這就是一個,以它的顏色做概念去做的,另外一條是這條,這條是我做會斜紋織之後,比較完整的一個斜紋織的作品,然後它有加上菱形紋,它這個的話是6種顏色去做漸層。)

仔細地介紹創作的每一條布,30多歲的Kilang一年多前趁著轉換工作的空檔時間,從花蓮前往台中學習織布,沒想到這一學就投入了織布的世界裡。每天下班回家就在房間裡與線為伍,有時候興致一來就會織到凌晨3、4點,傳統織布雖然是女性的工作,但對Kilang來說目前最重要的是讓撒奇萊雅族的織布文化可以傳承。

(織者 Kilang Buyal (許國華) 撒奇萊雅族:
織布來講每個族群都有忌諱,一定要是女生去做,像我有遇到一個瓶頸就是,有幾個太魯閣族的朋友。他就說你幹麼待在家裡織布,織布不是你要做的,那個是女生做的,可以其實對我們族群來講,假設我們撒奇萊雅族,它織布現在要復振的話,其實誰做我都覺得沒有關係,再來就是現在目前來講,傳承會比較重要,對,先把技術學起來比較重要。)

其實Kilang並不孤單,他跟另外2位撒奇萊雅族的青年也是從織布開始認識,而如何把當代撒奇萊雅的織布展現出來,是他們現在想一起做的事情。

(馬立雲部落青年 拉蓊‧進成 撒奇萊雅族:
我們會開始討論織布,是跟另外一個年輕人有關,他是撒固兒部落的Kala,然後我們就開始聊說,既然撒奇萊雅族有織布,然後他剛好也在學習織布,然後那時候我們就講說,要不然就是說,馬立雲過去曾經有織布,但是現在已經流失了,那是不是可以有一個交流的機會,那就請Kala那邊做導師。)

3位撒奇萊雅族的青年把共同的想法付諸行動,剛好讓每一個人不同的特質能夠有效的發揮,大家可以分工完成。

(織者 Kilang Buyal (許國華) 撒奇萊雅族:
其實我沒有辦法那麼快接受完整訊息,或是說我可以給更好的答案,但就他們2個經驗比較足,所以我會依照他們。)

(馬立雲部落青年 拉蓊‧進成 撒奇萊雅族:
Kilang他的學習面是很廣的,除了撒奇萊雅族織布之外,他有學習其他族群的織布,然後我們其實在做一件事,就是怎麼樣把織布這件事情,可以跨足到當代,然後變成怎麼講,美感的事情,然後我的角色比較像是去詮釋這些事情。)

不只透過與同伴的討論一起來實現心中的想法,Kilang開始織布後母親也會跟他聊更多部落的故事,從第一條不完整的布到織的跟外婆一樣,讓Kilang的媽媽感到欣慰。

(Kilang母親 Paw(林美妹) 撒奇萊雅族:
看了Kilang織好的這一塊布,跟他說怎麼織成這個形狀,織法不是這樣這麼不整齊,後來這塊才是他外婆早期的織法,使用的織線細一些較好,完成後就像這塊跟他外婆的織法一樣。)

一路看到兒子織布技術愈來愈純熟,Paw也鼓勵更多年輕人一起來學習,將失傳的文化找回來,3位青年人也相約要一起去砍竹子做織布的機具,一步一步用他們的力量復振撒奇萊雅族的織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