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6
記者
Kimliyan(陸萱) / Tjivuluwan Rayan(孫政賢) 紐西蘭/台北市

原保地流失止血 政大土專班赴紐西蘭取經

當代社會必須持續溝統與理解的課題,台灣原住民族的原保地在經過外來政權進入後,呈現破碎化、人頭買賣流失等等複雜的問題,最近有關心原民土地議題的師生,前往紐西蘭實地參訪,而紐西蘭政府在1990年時候,是通過了毛利族的土地法後,利用5種土地信託的方式,避免剩餘的土地持續流失,同時也創造了土地使用的集體經濟效益,充滿智慧的作法,一起透過原視的鏡頭吸收與學習。

(Associat Professor of The University Of Waikato Linda Te Aho:
我們正在使我們的經營更多樣化,拓展更多糧食主權的工作,那裡的作物在你們來之前,我們有一個小組,他們正在了解在我們土地上種植的,以及收成的不同作物,只要穿過河流到達Waikato河即可。)

一旁的學生專心做筆記,他們是來自關心台灣原住民族土地利用的學生,希望藉由參訪紐西蘭毛利族人,在1990年代通過毛利土地法的立法,設計出5種土地信託方式,將外來政權遭變賣的剩餘土地,避免繼續遭到買賣。而這樣的方式,學者表示對照到台灣原住民族原保地,常常因為沒有足夠的融資管道,導致族人變賣土地取得資金,再加上土地走向私有化後,呈現原保地破碎化的現況,要發展出集體經濟模式仍有難度。

(政治大學民族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官大偉 泰雅族:
像紐西蘭他們透過信託的方式,讓已經私有化的土地能夠集中在一起,去做比較像是規模經濟的運用,把土地所有權的所有權人,權力集合在一起,但是把管理土地讓它創造效益的職能,交付給信託的基金。)

學校師生到紐西蘭實地參訪,其中魯凱族的學生Ipulu表示,在這次為期10天的參訪過程,從毛利族人土地信託的方式,也能回應到自身文化的對土地使用,但在土地私有制度進入後,讓傳統領袖不再握有分配土地的實權,但目前能做到的,就是在現行制度中,讓原住民族的土地能保有它使用的彈性。而家裡本身就有種植水蜜桃的Losing,則是以產業經濟的角度,來看土地發展。

(政大土專班學生 Ipulu Thangerda 魯凱族:
如果另外方面我不去規範它,讓它(土地)保有它的彈性,或許在土地利用上面,就會有更多元化,更適切於那塊土地的環境(而)有所調整。)

(政大土專班學生 Losing(高仲凱) 泰雅族:
我以台灣目前山區或者是以原住民族部落,這種發展的現況來看的話,其實談產業之前,另一個要去解決的問題,可能是土地或者是空間的這種使用。)

學者再更進一步說明,儘管國內已經有信託法,但並非設計給原住民族土地,時常遇到被信託人,沒有辦法擁有保留地的所有權,也就不能開發和利用土地,要如何讓台灣原住民族土地從破碎化走向集體並創造出經濟效益?恐怕仍是要像當代社會持續溝統與理解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