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試所東部海洋研究中心利用海洋深層水,成功培育21種高經濟價值魚類、藻類和軟體生物,立法院經濟委員會27日前往考察研究成果,除了移轉產業應用、研發加工品外,水試所東部海洋研究中心也規劃設置面積1公頃的漁電共生場,提升產業獲利、發展綠能。
水池裡一大群魚兒活碰亂跳,牠們可不是普通魚類,而是藉由深層海水所成功培育的比目魚"牙鮃",也就是俗稱的"皇帝魚",由於台灣海域水溫高不適合"牙鮃"生長,國內都是進口為主,為此,水試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利用深層海水低溫特性,成功培育魚苗且順利生長繁殖,預估市價每公斤高達800元,目前也將相關技術移轉產業應用。
(水試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主任 何源興:
這一斤大概一年以內時間,就可以達到,那牠長得非常地快,而且我們現在在台灣,已經可以人工繁殖)
(農委會副主委 陳添壽:
室內裡面它就是一個
FRP(纖維強化塑膠)的一個桶子,是5噸或是10噸就可以做,來推廣這樣的一個,我們的養殖方面的一些品項)
從養殖槽中現撈入口,除了成功培育"牙鮃"魚苗,水試所東部海研中心,也利用深層海水低溫安定及富含礦物質特性,保種育種其他20種高經濟價值魚、藻類和軟體生物。對此,立法院經濟委員會,27日前往台東實地考察,期待後續將技術移轉、萃取加工,促進海藻產業在地化發展。
(國民黨立法委員 Sufin‧Siluko (廖國棟) 阿美族:
它的產值非常地高,單價也都非常地高,所以我對這個產業變成在地化,抱以非常大地期望)
(農委會副主委 陳添壽:
將來養殖方面的,可能會結合綠能,就像我們那個冷氣機外掛這樣子,幾個那個光電板就,可以吸收這一些儲能)
深層海水被視為"藍金",應用層面除了水產養殖、食品加工,現在更擴及綠能資源,目前水試所東部海研中心,正籌設面積1公頃的漁電共生場,並同步進行養殖物種研究,提升產業獲利、發展綠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