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lribate ki tara70 ka caili raedre tupudriadringai kay kadadalranane
屏東魯凱族和排灣族的家屋及步道是族人以頁岩和板岩疊砌而成,傳統砌石工法隨著現代化不斷演變,擁有並傳承砌石傳統技術的屏東霧台鄉82歲杜忠勇獲第2屆榮譽步道師殊榮。82歲的杜忠勇是霧台鄉魯凱族阿禮村人,自10歲開始隨父親及部落長輩工作,已累積超過70年的砌石板經歷。莫拉克颱風時,阿禮村的聯外古道及一些聯絡道路都崩壞,杜忠勇帶著族人利用傳統砌石工法,把步道搭建出來。日前榮譽步道師杜忠勇因病逝世,部落族人對他的離世悲痛惋惜。面對長輩的凋零,傳統工藝的傳承與保存,更顯得相當重要。我們循著當時的紀錄,一起紀念我們的榮譽步道師。
(natararaeraedre ki kadadalranane
Ripunu(杜忠勇) Rukai
我來自Pavelrau家,Pavelrau家是阿禮部落第一個建立的家,我的母親就是Pavelrau家的,然後嫁給我的父親Balrini家,再生下我,我叫Ripunu,現在的年齡已經八十二歲。對於從事修復道路和建造房子,從小到現在已經有七十一年了,我期待魯凱族的傳統工法,後代子孫能傳承下去,文化才不會消失,是我的呼籲 謝謝。我從七十一年,七十一年開始作,老人家做這個步道蓋房子都一樣,就是人家說這個人是很會作,就一直跟跟他看看他怎麼作,但是也是我的叔叔啦,所以不管在步道,在蓋房子我都是在他旁邊看,然後以後就有人家說,你作的跟別人不一樣,因為我作的漂亮很結實。)
(部落族人 包泰德 魯凱族
sakacekele
包泰德 Rukai
現在再推這個生態旅遊,那我們就想這個sasadra古道,其實很多地方就叫Sasadra,只要休息的地方就叫Sasadra,那這一條古道,它是連接兩個部落,我們有上下部落,非常重要的一個聯外道路,那早期的族人,他是打獵也好到田裡也好,都是走這一條路,那陳美惠引進這個經費,那我們就想說,那我們就開始從這個Balriu這邊,想要把它做到Umauma那邊,這個步道,那當時後來這個ama他也是其中一個,那個時候,那可以說我們那個時候動員大概六七個,大概年紀大概50歲以上,有兩個老人家,其中一個是杜忠勇ama,我們在做這個步道,一有那個機會,我們就跟著這個ama去學習,這個步道怎麼樣排一些石頭才不會垮下來。)
(步道師 杜忠勇 魯凱族
natararaeraedre ki kadadalranane
Ripunu(杜忠勇) Rukai
做這個步道,看附近有沒有石頭就可以選,然後挖一挖,做步道也不是挖平平的,前面的高一點,因為這個一直搭搭,就變成斜了就會滑倒,所以最下面一定要弄好,看看有沒有會動的,然後小的墊在下面,然後這個石頭就不會翻過來,好了就做第二層,第二層的時候一定要壓這邊,這樣壓,你踏這邊就不會翻過來,然後一直一直上去,都是一樣,(一定要壓這邊?為什麼?)走上來走的話,你走這邊就不會翻過來,因為這個上面都已經壓到了,所以做這個步道要動動腦筋,要做結實的,因為老人家他知道這個是誰做的,如果萬一有人跌倒,他會罵你你沒有做好,所以做這個步道要動動腦筋有經驗的,才可以做這個步道。我們原住民,尤其是我們魯凱族,小姐的媽媽爸爸一直在注意你,如果你認真工作,有愛心不管你身材怎麼樣都會選你,不管你那麼高大英俊,可是工作沒有認真沒有愛心,小姐的媽媽不會讓小孩子嫁給你,因為這裡,有時候小姐在下面工作的時候,男孩子在這裡唱歌,大聲的叫辛苦啦辛苦啦!小姐加油!在這裡看我愛妳我愛妳這樣呢!有唱歌的有講話的都有,我們以前都是這樣的,我們年輕人有時沒有去田裡,小姐們到那裡去啦,就到附近去到一個地方,就是要大聲講,辛苦了辛苦了我愛妳這樣。)
(已故步道師 杜忠勇 魯凱族
natararaeraedre ki kadadalranane
Ripunu(杜忠勇) Rukai
我是從小就跟老人家要蓋房子,小孩子女孩子大人都是在一起,就是要砌石頭,砌石頭的話,先用這個tatukunu,蓋房子要弄平,砌石頭,要有那個面,石頭有面,應該是這個是面,應該是這樣擺,第一層一定是大的,因為要給它穩,一定要壓這邊也要壓這邊,古道啊,每年一次要修,拔草啦整理啦,我從小都是跟他們去,所以他們說這個人,是很會做哪個砌石頭,我都是在他旁邊,我看看他怎麼做,就跟他學,也是我的叔叔,我的叔叔,可能是砌石頭可能是跟那個叔叔遺傳的,很可能,第二層就是這個小石頭很有用,因為這個大石頭都是在外面,所以這個要抓這個外面的,就不要離開,就不會掉,蓋一棟房子就是砌石頭就是這樣。)
(部落族人 包泰德 魯凱族
sakacekele
包泰德 Rukai
ama的技術是沒話說啦,那個可以說是在部落裡這個是,技術是一流的沒有問題,那當然他們有自己的標準。)
(已故步道師 杜忠勇 魯凱族
natararaeraedre ki kadadalranane
Ripunu(杜忠勇) Rukai
這個石板是母的比較高級的,雖然是母的還是要選,可是那個做步道的,做最高應該是八吋,因為我們去田裡,我們背的東西大概五六十公斤,如果這樣太高的時候,你不能踩上去,不能這樣上去,所以我們最高是八吋,蓋八吋就可以慢慢的上來。蓋這個石板屋,我小時候是小小的啦,我們一家人大概六七個人就夠了,全部是石板屋,可是那個石板是小小的沒有規則的,所以下雨下大雨會漏水,所以我慢慢慢慢就想辦法,再拿大一點的石板,那麼大的,直接就四方形的,然後我也是全部擺上去,結果這裡颱風的時候很厲害,我慢慢想就蓋大一點的石板,我做了這個改良式的啦,以前不是這樣很整齊的,現在是改良式的,石板也是有釘子打釘的,兩個打釘,上面是打釘兩個,我在一點壓這個一點點,所以一定要打釘子,然後颱風的時候下雨的時候,就不會怎麼樣了,就安心的住,結果沒有多久就八八水災就下去了,就也沒有在很少在家裡。
(已故步道師 杜忠勇 魯凱族
natararaeraedre ki kadadalranane
Ripunu(杜忠勇) Rukai
這個砌這個石板,要一定,這個兩個一定要放中間,不能兩個洞這樣,一定要放在中間,然後這個直直的,還有沒有斜斜的,沒有這樣斜斜的都是平平的,人家看得出來,這個不是普通人做的,這是很會做的,這個石頭對我們魯凱族很重要,連一個都不能丟啦,為什麼要先?最好的就是做這個大大石板的,然後第二個有做這個屋頂的,還有烤肉也可以用,可以做那個桌子,吃飯那個桌子,就是好的石頭就是用那一些,第二個,這個是家就是砌石牆,用這個砌石牆,第三個要做那個步道,因為那個步道有大的就好啦,裡面是用小小的沒有關係,所以最普通的石頭可以做步道,還有一種是我們作那個田裡,可以擺那個石頭就一排一排,就這樣都可以啦那個,所以對我們魯凱族這個石頭很重要很重要,連一點點都不能丟啊。)
(部落族人 包泰德 魯凱族
sakacekele
包泰德 Rukai
我覺得ama得到這個步道師,真的是除了部落的榮耀以外,我覺得真的是實至名歸,因為到目前為止剩下這個老人家,就杜忠勇ama還能夠,因為可能是行動力很強,然後他親自去施做,甚至於很多需要他的地方,他都會來幫忙這樣。)
(已故步道師 杜忠勇 魯凱族
natararaeraedre ki kadadalranane
Ripunu(杜忠勇) Rukai
我希望我們的文化,不管步道啦,蓋石板屋,叫這個下一代,慢慢慢的傳下去,我們的文化不會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