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4
記者
Kimliyan(陸萱) Tjivuluwan Rayan(孫正賢) 台北市

杜絕歧視 台大原民生籲校方設族群平等會

新聞焦點來看到,近日校園族群歧視風波,在台大火冒4.05丈白布條事件爆發,讓校內反歧視的情緒堆疊到最高,台大原住民學生反歧視行動小組就此展開反撲,促使校方成立族群平等委員會,將反歧視運動走進體制,讓這股翻轉的能量持續發酵。

不是因為火冒4.05丈布條,才燃起的族群歧視,而是在布條出現之前,有關原住民族加分制度的言論歧視,就不斷發生,而火冒4.05丈布條,就像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讓台大原住民學生的反歧視行動展開反撲。

而在言論自由月提倡的自由言論,在歧視性言論的尺度該如何拿捏?歧視又該怎麼定義?將是成立族群平等委員會後,學生要和校方互相討論定義的第一步。

(台大學生 Kacaw (林承慶) 阿美族:
不應該說每一個原住民,都感受到是歧視,才可以是歧視,這個標準是融入到個人,那群體的話就從他這個,言論的效果跟效益來去想,是不是一群人,都會來否定原住民族,我覺得這個標準是重要的)

以社工視角來分享的台大學生Lahok,也分享個案訪談的經驗,多數原民學生在求學階段,仍要花很大的力氣,去證明原住民的身分,不是污名化的存在,要不然就是拋棄認同,難以和與生俱來的原住民身分相處,先是影響身心健康,導致污名化認同,最後拒絕認同。

(台大學生 Lahok Ciwko 阿美族:
學校有必要去了解,原住民學生的處境,是不是要由委員會來做,或是校園既有的心輔中心,學輔中心或是原資中心,我們都還沒有一個很明確的方向,但我們會認為說,了解原住民族學生,現在的狀況是很重要的,不然我們也很難去發展,進一步申訴的因應是什麼)

(輔導工作者 Lanme 卑南族:
輔導體系它能不能去解決,或處理這些事情,其實這個部份我可能會,抱有一點比較存疑的態度,先不要談是不是,原住民族的輔導人員,可能有沒有具備,足夠的文化敏感度,應該是目前可能,比較可以去做解決的部分)

從布條事件爆發,醞釀校內原民學生反歧視行動,多位原民學生和學者在一周的時間裡,站在第一線拿起麥克風,透過不同學術背景知識論述進行短講,就是希望能夠促進校內不同族群間的理解與對話,促使成立族群平等委員會寫入校務會議議程,讓反歧視運動走進體制,持續碰撞翻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