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剛改制的林業及自然保育署,過去就是族人最常聽見的機關之一,林務局。近期公布一項最新資料,表示整體森林物種,處在穩定、持續增長的情況。像是水鹿、山羊等等,都被監測到數量上升。而資料出爐,也掀起大家討論,"狩獵文化"與山林保育是否真的存在衝突。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公布一項新資料, 顯示保育類的台灣水鹿、台灣野山羊及黃喉貂,甚至一般類的山羌、台灣獼猴等數量,都在持續上升。而穿山甲等、野豬等則維持穩定,唯一尚未回穩的就是石虎。 不過整體森林物種、族群,是處在穩定或持續增長的情形 。學者樂見客觀資料呈現,也讓長期被誤解的狩獵文化有了統計數據支持。
(屏科大森林系助理教授 吳幸如:
因為這個趨勢跟前幾年, 做出來的是差不多, 那這個都再再顯示, 台灣山區的野生動物, 牠的族群數量並沒有因為, 狩獵有明顯的下降明顯的影響, 反而目前的狩獵強度, 應該不至於讓牠的族群受到危險 )
學者坦言,近年仍會聽到民眾將狩獵文化與野生物種威脅畫上等號。但根據學者研究調查,發現職業獵人數量逐年遞減,就連一個獵人施放的陷阱數,也與20年前比起來少很多。
(屏科大森林系助理教授 吳幸如:
我發現大家可能會時空錯置, 就是把整個三 四十年前, 甚至五十年前發生的事情, 拿來做為當下要去判斷事情的標準, 事實上社會結構在改變, 社會型態在改變 )
對於客觀數據資料,學者認為大眾仍了解不多。不過林業署倒是從過去,與部落合作推動狩獵自主的過程,理解生態與文化的平衡。就以屏東來義鄉,曾發現飛鼠數量減少為例。
(林業署保育管理組簡任技正 鄭伊娟:
數量在變少上, 他們(獵人)自律地發動說, 好 他們現在限制, 這個部落裡的族人, 是不能 先不要獵飛鼠, 而且幫忙設置一個飛鼠巢箱, 讓飛鼠的數量慢慢回來之後, 他們才會再做一個狩獵的動作 )
狩獵文化是否衝擊野生動物數量?數據上反而看不出影響。不過就最新資料顯示,部分物種數量持續上升,學者也提醒保育政策,恐怕也要開始關注"人獸衝突"的管理防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