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老化的疾病,其中失智症患者就需要被理解及包容,尤其是當親友罹患失智症時,許多人往往都會不知所措,這樣的緊張通常就是因為對失智症的不理解,連帶影響患者難以及早篩檢接受治療,而在醫療資源匱乏的原鄉,照護服務是否真的接住失智患者,當前還有一大段路要走。
老人家忘記吃飯、或重複吃藥、甚至是忘記回家的路,要小心可能是失智症,國際失智症協會歸納出10大失智警訊包含記憶力減退、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言語表達出現困難,甚至是情緒大變等等,但這樣的認知在部落似乎不是那麼普及。
(一粒麥子金峰社照機構長 王李淑燕 排灣族:
在部落裡面其實對這個(失智),普遍的認知是不夠的,因為我們在看數據的時候,就會覺得 那個長輩怎麼不是失智症,因為這有可能會關係到他,就醫的時候他需要跑診斷)
(醫師 高揚威 泰雅族:
在失智據點的統計來講,其實是有滿大一塊,是還沒有被開發出來的,包括我據點來看,我當初要經營這個據點的時候,衛生局這邊給我的名單只有兩個,在我周邊(復興區))
然而,原鄉不理解失智症,可能影響疑似有徵兆的人,無法及早篩檢治療,甚至沒辦法獲得良好的照顧,連帶影響失智照護出現黑數。
(醫師 高揚威 泰雅族:
假如說我們有潛在地發現,有可疑的一個失智長輩,包括我們會經過AD-8簡單的一個量表,勾勒出有可疑的病人,我們就會跟醫院做很好的連結,也因為有這樣的一個運作機制,所以我們實際上確診下來,將近有20個人(失智患者))
(復興鄉衛生所主任醫師 林德文 泰雅族:
那醫療資源是不是可以透過,目前健保署的IDS計畫,把醫療(失智)給補上去(失智)它不是一個醫療問題,它是整個社區健康的議題,唯有正確的認識你能早期地發現)
而老年人口越來越多,照顧服務也需持續進步,社區在失智照顧的角色,更應是接住患者的重要保護傘;醫生也呼籲從你我做起,多多關心親朋好友,一起接住失智患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