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把鏡頭轉到桃園市,為了讓遷居都會區的族人,能承襲部落的農耕文化,桃園原民局5年前就在龍潭區設置《桃原農場》,至今將近有200多個耕作單位投入其中,昨天(5)是舉辦成果發表會與市集,而桃園市政府也表示,未來將持續拓展農耕區,讓原民傳統農耕文化在都會區扎根。
桃原農場一年一度的成果發表會暨好農市集活動,在5號熱情登場!為了讓遷居都會區的族人,能承襲部落的農耕文化,桃園原民局從108年開始,就在龍潭區設置《桃原農場》,至今已經有241個耕作單位,而參與耕作的農友就有179名,雖然且每片耕地大約只有約兩個半的停車格大小,必須經過報名、抽籤的程序才能有機會耕作,但對族人來說,卻能滿足生活所需。
(農友 張新來 阿美族:
很高興,其實我種的東西不怎麼多,紅蘿蔔、白蘿蔔還有那個A菜,還有小辣椒,(所以你現在算是靠這個維生嗎?)對。)
(農友 Amuy 阿美族:
搬來桃園市是已經快30年了,還滿不錯的,(怎麼說?)怎麼說,有可以活動,不然待在家裡就變癡呆了。)
勞動耕作之餘,農場也會辦理各項專業課程講習,像是農場管理及園區綠化,並透過組織化的運作,讓族人自主進行管理,然而隨著參與的族人人數增加,桃園農場的耕地面積,也從原本承租的1公頃,擴大到2.78公頃。
(桃園市副市長 蘇俊賓:
我們不會只有這邊(龍潭區),我們北區包含大溪(區),還有我們的蘆竹(區),其他的地方,我們會努力找更多的地來租給大家,來讓大家傳承我們的部落文化,我們找農改場協助我們,讓我們原鄉的部落文化,在桃園發揚光大。)
桃園原民局也表示,桃原農場以原民傳統農跟文化及環境教育為目標,期盼創造友善有機耕作的環境、食農教育場所,以及發展休閒農業,共創兼具生活、生產與生態價值的原民特色農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