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婦女「產後憂鬱症」達到兩成,國際研究顯示平均每7位可能就有1位因此自殺;衛福部規劃懷孕的產婦,可能是下一波免費「情緒諮商」補助的對象。
剛出生的小嬰兒粉嫩又可愛,不過迎接新生命同時,也得留意媽媽的身心狀況,因為女性生產後,很可能因自身荷爾蒙改變,加上忙著餵奶、換尿布等,生活作息大亂,造成情緒低落、失眠、焦慮,甚至出現產後憂鬱症。
(康寧醫院婦產科醫師 尹長生:
30%到50%的孕產婦,她會生完之後,突然就會覺得,好像已經....人生好像進入一個很奇怪的狀態,她會壓抑,壓抑很厲害而睡不著覺。)
醫師表示台灣每年大約有13萬名產婦,產後憂鬱症發生率大約兩成,通常女性生產完一到兩周,最容易出現憂鬱情緒,除了生理因素,也可能因育兒教養等問題,和家人間起衝突,更加重負面情緒,根據國際研究顯示平均每7位產後憂鬱症婦女,可能有1位因而自殺。
(三總精神醫學部醫師 葉啟斌:
嚴重的時候,她會產生這種輕生的念頭,甚至有這種部分嚴重的程度,會帶著小朋友一起來做輕生的行為。)
(電訪 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副司長 鄭淑心:
不同的專業團體都有他們的建議,其實我們在規劃的過程,我們也會聆聽這些專業學協會的意見。)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建議應比照國外做法,在女性剛懷孕時、懷孕後期及產後一到兩周等三大時機,進行憂鬱篩檢,協助孕產婦度過情緒難關。而衛福部也強調,目前除了提供15到30歲年輕族群免費諮商方案,孕產婦可望成為下一波補助對象,相關方案正在規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