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在我們生活中無所不在,但也鮮少被你我注意。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主辦台灣光環境獎邁入第三年,透過每個作品,光跟人文建築的設計,或是與自然環境的融合,讓大眾注意"光"在我們生活中的痕跡。
(中光文化藝術基金會總監 李依樺:
其實光跟環境對於我們,我們是日常生活當中,尤其是到處都有光,可是很容易被大家忽略,那特別是到了夜晚的時候,比如說隨著文明的進步,大家很習慣就是光越來越強,就是越來越亮,但是其實對於我們人類,其實對於整個環境,不見得是一件好事,所以我們特別希望針對光這個東西,能夠有更多地推廣。)
畫面中點亮的兩盞燈,其實大有來頭,燈具的藍光含量偏低,降低吸引昆蟲作用,進而保護部落夜間生態。路燈設計也符合部落造景,族人運用朽木打造獨一無二的路燈外觀。
(清大教授 周卓煇:
那在生態友善部分特別就是說,它不會吸引昆蟲過來,所以它就可以維持它原來很正常的夜間生態,像飛蛾,像蝙蝠,貓頭鷹,就不會受到燈光的傷害,你一定要去看它的,每一個燈具燈罩都是有特色的,用當地的木頭,枯倒的,或者風吹倒的,他們(族人)有一個原則,他們一定不砍樹。)
而今年入圍作品,包括總統府及新港奉天宮的夜間照明,運用光的角度及光線,在夜間也能呈現建築物的生命力;另外在新竹的汀甫圳通學巷,也用燈光改善在地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