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30
記者
綜合報導 南投縣

30多年努力 玉管處估帝雉族群約1.1萬隻

玉山志工鏡頭記錄下在草叢裡覓食的台灣國鳥"帝雉"。而在塔塔加地區,清晨或傍晚,有時也會在一片霧氣中發現牠的身影。

對國人來說,俗稱帝雉的黑長尾雉並不陌生,一千元紙鈔背面就是牠。曾被列為瀕危物種,從民國74-75年間調查的五千多隻,經過三十年的保育及棲地維護,玉管處推估族群至少有1萬1千多隻,穩定維持中。民眾可以在玉山國家公園的瓦拉米及塔塔加等地區,巧遇牠的身影。

(聲音來源:玉管處副處長 盧淑妃:
那第一次的族群調查大概是五千五百隻左右,那第二次的族群調查,達到了一萬一千隻的一個帝雉的一個成長,那這主要是一個棲地的環境的一個保護。)

曾參與帝雉調查的生態專家則是指出,台灣國鳥帝雉族群能穩定,主要是狩獵文化改變、林道生態維持,國家公園棲地保護。但牠還是有天敵,因此數量不會過度膨脹。[[out]]

(東海大學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教授 林良恭:
通常(廢棄伐木)林道都斷掉,斷掉以後就不再通行了,所以對帝雉講的話,就是一個很好的棲地一個增加,加上狩獵文化的變化,整個帝雉是在穩定中成長,猛禽類,對,還是牠獵食很厲害,甚至有些食肉目也會獵食牠,所以牠還是有牠的天敵。)

專家指出,喜歡出沒林道的帝雉,也可能會食用人類遺留下來的食物,因此民眾上山時,記得做好無痕山林的工作,巧遇時也不要過度干擾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