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7
記者
歐嗨/達少

500年3次大遷徙! "迦納納"走出逆境

擁有4、5百年歷史的阿美族迦納納部落,過去因為外敵入侵及經歷旱災makedal,經過了3次的部落遷徙。先人為何要遷徙?部落Kalala (迦納納)命名的緣由又是什麼呢?帶您一起來了解

Kalala (迦納納)部落的歷史源流,要從現在部落的西方Satoko'ay(巨石遺址)就是瑞穗鄉舞鶴台地的掃叭石柱談起。迦納納部落的形成根據部落領袖Mayaw mama的口述,距今大約有4、5百年的時間,先人為何要遷徙?部落Kalala (迦納納)命名的緣由?

kakita'an  Mayaw(黃正德)  'Amis
Kalala(迦納納)部落的發源地,從以前到現在長輩都一致指的是Satoko'ay (巨石遺址)這裡。未來將正名為"秀姑巒溪迦納納石柱", Satoko'ay就是我們的發源地。

以前不知道什麼原因,部落領袖指的Satoko'ay(巨石遺址)就是瑞穗鄉舞鶴台地的掃叭石柱,sapar(掃叭)是阿美族語"木板"的意思。先人選擇在瑞穗鄉舞鶴村的台地上居住,東邊有秀姑巒溪、西邊有紅葉溪,部落就在兩溪交匯的南邊。在這麼得天獨厚的台地上,物資又不匱乏的環境裡,後來部落為何再次遷徙呢?

kakita'an  Mayaw (黃正德) 'Amis
在當時部落常會有外敵入侵殲首,族人沒有安定的生活環境,所以長久以來一直有遷徙的念頭。後來找到了更適合居住的環境,這裡(舊部落)是一個獨立的平台,四周都是險崖可防衛外敵,很難入侵,所以就決定遷到現在的Nacolan(舊部落)。

kakita'an  Mayaw (黃正德) 'Amis
為了防衛外敵這裡以前挖了一道很深的壕溝,一般人無法躍過;下面有一整排的陷阱,如有外敵想入侵,躍不過壕溝,就會被陷阱裡的尖刺所傷。壕溝一直延伸到那邊的險崖,這是先人的防衛方式,那裡是聚落,這裡是外圍,那裡有一處防衛哨,所以在這裡居住的先人們才能安居樂業。

從Satoko'ay(巨石遺址)遷徙到Nacolan(舊部落),後來為何又再次遷徙到現在的Kalala(迦納納)部落?

kakita'an  Mayaw (黃正德) 'Amis
當時部落遇到非常嚴重的乾旱,將近有5至6個月的旱災,族人到處找水源地,到Romot找水,也到Cicir找水源,Cicir就是現在迦納納部落的活動中心。先人往小溪去探水,挖了一小處,沒想到水從地底下冒出來,再往下游挖,一樣有水,在那邊的Ciidengay,一樣都有水,(0145)先人覺得這裡的水源充沛可以將部落再遷徙到此地(目前的迦納納部落)。

mama no kapah
Hani  'Amis
早期父親是部落領袖,那一天正是領袖交接,父親將交棒給下一任領袖時的聚會,在他們閒聊中有聽說過。當時族人還住在舊部落,我們最早的部落是在Satoko'ay,後來遷徙到Nacolan(舊部落)。族人常常來此地,就是現在的Kalala(迦納納)部落狩獵,這裡(迦納納)是沼澤地,周邊都是泥巴,很多野生動物出沒。最常看到的有鹿和山羌,這裡是他們早期最常來狩獵的地方,主要這裡有水源。

kakita'an  Mayaw (黃正德) 'Amis
當時住在Nacolan(舊部落)的族人大約有800人左右,遷徙以後,族人分散到各處,有的往東海岸找合適的環境居住,有的往東邊走,有的往南移動,這裡(舊部落)沒有人留下來。

可以解釋迦納納地名的由來嗎?

kakita'an  Mayaw (黃正德) 'Amis
遷來這裡,先人們很認真的沿著周邊的山丘看部落地形,他們都認為這個小盆地就像一個Kalala(籃子),經過耆老們的討論後,將此地命名為Kalala(籃子)部落。早期的生活沒有像現在一樣方便,有手提式的籃子,當時置物大都是放在頭頂上的籃子。現在的年輕人幾乎都不會頂上功夫,而以前的婦女很厲害,頭頂著籃子,後面還背著小娃兒,還能很輕鬆自在的走路,現在的年輕人已不會這種工夫,而且東西都會掉落一地。部落的地形像籃子,這是Kalala(迦納納)部落地名的由來。

遷徙到Kalala(迦納納)部落主要的農作物有哪些?

kakita'an  Mayaw (黃正德) 'Amis
以前都必須仰賴耕作,這裡沒有漢族,農作物有:地瓜、旱稻、cifi、玉米及旱地上可以生長的植物,地瓜、南瓜、芋頭等…,在那個時候還沒有種水稻。

lise  Miko  'Amis
在我們小的時候,沒有水田,就像剛剛faki(長輩)講的,這裡沒有耕地也沒有水田,到底部落吃什麼?以前在秀姑巒溪河階地河床的旁邊,有一片族人的耕地。最記得的是,小時候採鳳梨、拔花生的時候,我曾經發誓過長大一定不要做農,但我現在還在做農。採收的時候手都會被鳳梨的葉鞘傷到,還有拔花生的時候,那種lalipana'(毛蟲)咬得很痛,這裡的族人就是靠五穀雜糧為生,這是我所知道的。

鶴岡迦納納部落的物產豐富眾所皆知,有中國觀光客特別鍾愛的伴手禮:鳳梨酥及每年在中秋時分採收的文旦,目前最夯的飲品咖啡、茶,都是部落最重要的農產品。

kakita'an  Mayaw (黃正德) 'Amis
現在不用插秧了,就種茶和鳳梨,部落目前就靠較有經濟價值的咖啡。茶葉每年都可以採收,1年只有2個時間不採收,只要下過雨就可以採收,這是我們主要的經濟來源。


迦納納是在地族人遷移的第3個地點,迦納納部落大部分是阿美族人,目前仍保存著傳統歲時祭儀。從"ilisin /litapad(迎靈) "到"pihayhay(送靈) "的祭祀、及年齡階級的"komolis(捕魚祭) "儀式,每年都遵循如儀。在充滿神祕故事的Satoko'ay(巨石遺址)所在地,從耆老口述中,我們悄悄的揭開了Kalala(迦納納)部落的命名由來及部落遷徙史的神祕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