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保開辦25年來,擁有大量民眾就醫資料,健保署今年打算將350萬名死者健保就醫資料,另外成立資料庫,並開放外界申請研究,不過也引發不重視人權及研究倫理的爭議;健保署開專家會議強調,會再討論。
只要拿健保卡,就能到住家附近醫療院所掛號看病,不僅就醫方便,費用也便宜,健保開辦25年來,擁有大量民眾就醫資料,而為了擴大健保資料庫應用,健保署打算將現有350萬名死者資料,另外成立資料庫,並將身分去識別化,開放外界申請研究,不過卻引發爭議,認為不重視人權及研究倫理。
(中研院助研究員 何之行
pakingkiwan
我們現在想要把這個已經蒐集好的資料,去做二次利用,因為原始的同意其實沒有,所以不管他是自然人或是非自然人,還是會有一些基本上我們所謂的,適法性基礎可能不夠完備的地方。)
學者表示,雖然死者非自然人,不受個資法保障,但呼籲未來應設專法來保障死者資料;而根據健保署統計,到2020年11底為止,健保大數據的門診明細有487億筆、住院明細有47億筆、藥局明細有73億筆、檢驗報告有35億筆、醫療影像有21億張。2020年6月試辦產學合作,推動AI人工智慧應用,已有6家醫院、5所學校、7個產業申請使用。
(健保署長 李伯璋
Raya
對國內一些生技產業的話,它本身可以利用我們台灣的一些資料,能夠做更好的一個突破,當然這裡面很多都需要,我們所謂的人體試驗委員會通過核定,完全符合醫學倫理的時候呢,我們再把資料釋出。)
健保署強調,死者健保資料是否開放,還需要邀集法律、資通訊及公共衛生等領域專家學者,討論個人資料保護等配套措施,希望研議更妥善的作法,目前沒有上路時間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