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學測在1月23日落幕,我們要帶您進一步解析,今年包括在國文科與社會科裡,都有出現跟原住民族議題相關考題。其中,老師就特別提點,111年學測正式接軌新課綱後,關照不同族群觀點,將會是未來的考試趨勢。
"台北是我出生、成長,居住了30年的地方,卻不是我的家。因為比起台北人,他們更喜歡叫我原住民"這篇散文作品,出自桃園復興區泰雅族人Sayun Yuming(游以德)之手,同時也是今年大學學測的國文考題。作者試圖藉由這場族語認證考試,透露身為都市原住民,在成長過程中,對於自我認同的追尋與叩問;國文老師也進一步解析,這2題題組,除了要考學生對文義脈絡的判斷,更需要考生,試著同理作者的"內心世界",才可能做出正確答案。
(台北市南湖高中國文老師 楊士朋
lemacohio
(這是)近五年來的學測(國文科),這一題真的是唯一的一題(原民議題探究),如果要解這一題的話,除了表面上的文義訊息,你要有辦法讀懂之外,其實你還要有辦法去同理,作者他當下身為原住民的心理狀態,那這個其實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素養這件事情。)
今年學測,是最後一屆舊課綱,除了在國文科試題中出現,近5年來,首次直接探究原民議題的題組外,在社會考題中,其實也有藏著題目背後的原住民族歷史事件。
(台北市南湖高中歷史老師 陳正宜
lemacohio
今年考題是舊課綱最後一屆,我感覺比較傳統的題目,比較沒有直接跟原住民專題相關,但是有一些延伸的(考題),第26題,考了台灣的韓戰,22題考了日治時代的志願兵,它這個背後也有牽涉到原住民動員。)
像在社會科第22題談到,1943年起,日本帝國與台灣總督府總共動員超過2萬名台灣青年,其實在這之前,就已徵調原住民,組成"高砂義勇隊"。因此老師特別提醒,111年度學測正式接軌新課綱後,關照同一事件中的不同族群觀點,將會是未來的考試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