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農族獵人王光祿釋憲案,3月9號將在憲法法庭,進行言詞辯論,由於原住民族狩獵文化,面臨國家法律的刑罰,過去背負著生態殺手的污名,為了釐清相關爭點 ,司法院廣邀國人參與討論,(3月2日)一早,多個原民青年團體跟NGO,一同前往司法院遞交意見書。
(呼口號:
獵槍要除罪,獵人要回家。)
轟動全台灣社會的王光祿釋憲案,即將在3月9日在憲法法庭進行言詞辯論,在這之前,大法官也針對狩獵文化提出了幾項爭點,邀請個人、機關、學者及團體在3月2日以前,以"法庭之友"身分遞交意見書。2日上午,多個原民青年團體及NGO聚集在司法院前遞交意見書。
(原住民族青年陣線成員 Savungaz Valincinan Bunun
yacengeceng ki kacalrsyane
我們的獵槍從過去,
從交易,從戰爭當中取得,甚至是非常精良的步槍,甚至是也有所謂的連發式的槍枝,那我們認為做出適當的限制是可以的,但是你竟然要原住民用自製的,並且沒有辦法保證安全的獵槍,我們有許多就是少了一隻眼睛,少了一隻手臂的原住民,都是因為中華民國法律這個錯誤的限制。)
青年也進一步強調,狩獵文化在不同族群,都有各自必須遵守的嚴謹禁忌與規範,並不是外界誤認的毫無節制、侵害生態。
(Lima台灣原住民青年團成員 陳巧筠 Paiwan
yacengeceng ki kacalrsyane
一個能夠在部落真正被稱許的獵人,他不僅擁有豐富的環境生態或動植物知識,更是有能力照顧部落的智者,但是現代國家出現之後,收奪了我們的土地,讓我們失去對於傳統領域的管理權利,國家所制定的這些法律,處處限制我們使用土地與自然資源,甚至用刑法這種高強度的規範,來侵害我們的狩獵行為。)
(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祕書長 邱伊翎
hisiw kiswa Taiwang pakalralruka pasalriw
台灣政府可以去正視台灣過去的歷史,並且依照國際人權法,還有各種國際人權公約,對於原住民族權利的各項保障,包括如何落實原住民,狩獵以及對於傳統領域的,自然資源的自治以及管理等等,讓國際人權法的這樣一個,對原住民權利的保障的精神,可以在這次的釋憲案裡面被彰顯。)
青年團體希望,提交相關意見書,有助於在3月9日言詞辯論,為原住民族獵人權益,爭取更多討論空間,避免狩獵文化消逝,同時期待釋憲案結果,能引領社會對原住民族權益保障邁出重要一步。
(呼口號:
狩獵不是原罪,獵人不該汙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