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2
記者
褚鳳珠/達夫

旮亙樂團傳承阿美族音樂 靈魂人物少多宜老師

Amis旮亙樂團在阿美族音樂領域裡的發展。這些年來在少多宜老師的帶領下,一步一腳印的將這份屬於音樂的美好帶給大家。旮亙這20年來,將曾經瀕臨消失的阿美族傳統樂器一一的找回來,並透過到世界各地展演的機會,讓世人看到阿美族樂器與音樂之美。 

(旮亙樂團團長 少多宜篩代 阿美族:
kakeridan  Satoy Amis
這是我在海邊撿的,你看這一棵 有皮的這一棵,這叫構樹 我在海邊撿的,這個構樹我拿一根 這個來削一削,這個構樹 它的質地就是這麼脆,所以構樹 被廣泛使用,而且這是南島民族 通有的植物,大家都認識這個材料)

這裡是少多宜老師打造手作樂器的工作室,以竹子為骨幹,被煙燻黑的屋頂;自然質樸的環境,豐盛飽滿的情感,融入在做樂器時的用心琢磨。

(旮亙樂團團長 少多宜篩代 阿美族:
kakeridan  Satoy Amis
加予熱了之後 它變成一個乾燥的狀態,乾燥的狀態 它的裡面的糖分會部分的揮發,就不會蛀蟲 那還是會蛀蟲,因為我們容許這種,天然的素材 也要變成蟲的食物,因為你蛀蟲 像這個都蛀蟲,蛀蟲了 都蛀蟲 都壞了 重新做嘛,蟲吃了 蛀掉了 粉粉了 就給蟲吃,那重做呢 就是要讓那個技術,留在手上 有些東西,蟲反而是幫助我們進入到,後面更精進的 手藝跟技能,所以沒有蛀蟲這個過程 你會一勞永逸)

少多宜老師尊重自然的態度,也充分表現在他製作的樂器上。淡淡的輕煙,是為了將木頭慢慢的燻乾,這過程需要大半年的時間,不論是木材或竹子,最終將以最好的狀態,製成一個個精緻的樂器。

 (旮亙樂團團長 少多宜篩代  阿美族:
kakeridan  Satoy Amis
從一根竹管 甚至一片竹片,都可以做成樂器,現在看到的材料 都是想要它,原來一個不起眼的東西,延伸到可以做成這樣,像這樣 這樣手上一個樂器,就為了要做成樂器的,這個我們要做成木琴,我們也有竹琴 ,我們知道傳統樂器跟西洋樂器不一樣,西洋樂器它鐵器,各類的形式研發到很輕脆的質材,但是那些都是化學的組合,那我們不是,從產地裡面 素材的運用,一直到竹炭,這個是原來的材料經過這個過程,所以它是環保的)

陽光下的竹子,有優雅的姿態,一支簡單的竹笛,少多宜老師輕巧吹來便是音樂。

(旮亙樂團團長 少多宜篩代 阿美族:
kakeridan  Satoy Amis
凡竹可笛它是一個,看起來很通識的 很普通的,但是竹子在這裡,你人沒有做 它仍然是竹子,不會變成樂器 ,削一個然後做成一個切口(就是吹嘴的地方) 對 吹嘴的部分)

凡竹可笛的概念,這種與自然共生共用的態度,在少多宜老師身上發揮到極致。

(旮亙樂團團長 少多宜篩代 阿美族:
kakeridan  Satoy Amis
我們在這邊挖一個洞,這個叫作 pedox ofang,就有聲音)

它就可以有不同的旋律(吹奏)所以這個piciw ngawa'跟 pedox ofang   會產生奇妙的音樂 這是我們阿美族 製作這樣的竹樂器 初始的概念
這就是強調這就是手做的 自己要研究的樂器 這就是手做要敲打的…

找回阿美族傳統樂器的製作,與傳唱阿美族古調,是少多宜老師長久以來的信念。1995年,他根據凌曼立博士編寫的「台灣阿美族的樂器」,開始多年的田調,不斷嘗試將這些傳統文化復原。但是語言的斷層,卻也讓這項工程顯得格外困難。

 (旮亙樂團團長 少多宜篩代 阿美族:
kakeridan  Satoy Amis
問到老人家 這樂器什麼什麼的時候,才發現老人家的印象模糊了 ,但是你演奏給他聽 他們依稀還記得,你每一族要說明自己族群故事的時候,語言是一個很重要,讓這個人講出去的 語言的腔,就很容易引人進入到那個,阿美族的文化的生命裡面 很深很深的靈魂,比如說 介紹阿美族的歌 老人家說,阿美族的歌像海浪,一波接著一波 使人陶醉,一會兒上 一會兒下 永無止盡 很美的語言,所以我也滿感嘆是 這個族群的未來性,那他怎樣去說他族群的美麗,跟族群的故事)

蔚藍的天空、翠綠色調的鄉間小路,少多宜老師帶我們前往一片荒廢的樹林,陽光灑在樹葉上,勾勒出美麗的線條,這裡是木琴取材的祕密基地。

(旮亙樂團團長 少多宜篩代 阿美族:
kakeridan  Satoy Amis
我們感謝平安來到這裡,看到這個美麗的大自然,這裡有構樹 這裡有鹽膚木,無盡要讓我們來使用,所以 剛那首歌是要感謝,上帝賜下土地 讓萬物生長,我們取它的一枝兩枝,就是要讓它的生命,藉著我發揚光大 所以感謝這一切)

取材前的祝禱儀式,讓我們看到的,是一種對大自然友善尊敬的態度,取其所當取,適當的疏伐,讓植物可以永續的被使用。
帶別:01,04 帶號:

(旮亙樂團團長 少多宜篩代 阿美族:
kakeridan  Satoy Amis
這個就是鹽膚木,阿美族使用它非常的廣泛,鹽膚木在早期我們是用農,第二個呢 鹽膚木我們研究結果,可以做木琴 可以做樂器,我們在做木琴腳架的時候,或是竹鼓的腳架,取它就可以做兩根的組合,再加上兩根的橫桿,就是一個樂器的最環保的架子,那我們現在要拿它我們要跟它說,我要取你這一段,然後要製作 竹鼓或者是木琴的架子,讓人人都知道 你生命的美麗)
                                          
穿梭林間,尋找合宜的樹材,這些大自然的恩典,在少多宜老師的巧手下,有了新的生命價值。

(旮亙樂團團長 少多宜篩代 阿美族:
kakeridan  Satoy Amis
不要浪費 這都可以拿,回去可以做很多的處理,鹽膚木生長的狀態非常的快速,生命力真的很強,一代一代傳接的這種,上帝創造的美意,這是一個沙發,你看這沿路的垃圾 造成的汙染)

取材中,一個被丟棄林間的沙發,引起少多宜老師的感慨,如何善待這片生我育我的土地,仍是人類需要學習的課題。

(旮亙樂團團長 少多宜篩代 阿美族:
kakeridan  Satoy Amis
我現在鋸的這個呢,比如說做排笛基本上)

(旮亙樂團團長 少多宜篩代 阿美族:
kakeridan  Satoy Amis
排笛是一個很棒很棒的樂器,起初我們的排笛只是做訊號,所以它這個四管呢 就是訊號,這個訊號過去它是,一對二或者是一對一,一對大自然,那我們現在排笛的製作已經變成,可能就是要發出歌謠,然後變成要演奏 就一對眾這樣)

少多宜老師說,竹製的口簧琴、笛子容易被蟲蛀無法保存,因此他研發了竹炭樂器,讓這些手作樂器,兼具質感與藝術價值,也能永續傳唱阿美族古調。

 (旮亙樂團團長 少多宜篩代 阿美族:
kakeridan Satoy Amis
你若是在蛀蟲的位置上敲打,它一定會爆掉 或是凹下去像這樣,要怎麼樣去克服這個,現今21世紀,我們進入到了科技的結合,從樹材 然後到竹炭 竹炭150度200度之間,你放久了 蟲還是會蛀,因為它裡面還是有點甜度,可是到了完全的800度之後,因為它焦炭了,它完全 它的質地變化到縮緊以外,它變瓷化 你蟲就沒有機會了,藉由科技的應用,怎麼樣讓材料變成,可以保有它的特性,還有在外觀上 有更大更好的美感,甚至讓它更藝術性 這是樂器的追求啦)

這兩位年輕的師傅跟著少多宜老師的步伐好多年了,他們已經能夠獨當一面的製作樂器。仔細的調音、試音,一個合格的旮亙(竹鐘),就在他們反覆的測試中完成。

 (旮亙樂團團員 以甯古立斯Yii Ning 卑南族:
o parod na Kakeng Yii Ning Pinuyumayan
其實從小 就一直都在練這個,就其實也是第一代的團員,只是那時候還很小,然後有時候他真的,給人的感覺會覺得說,這東西沒有人學了 會很可惜,對啊 然後我就一直有放在心上,就很有興趣,所以才會想要,一心就是想要 回來這邊工作)

(旮亙樂團團員 朱人允Avia Kaaviana 卑南族:
o parod na Kakeng Avia Kaaviana  Pinuyumayan
我相信它是有,在未來能夠有更多的機會的,所以眼界當然一定是要放寬,去看更多的東西,但更是要定心在這個東西上面,去更把它學起來 更把它內化,成為自己的東西之後,我才有本錢 這才是我的專業,認識更多看見更多的時候,我搞不好也可以回到我的族群,幫我的族群做一點事情)

肩負著傳承與創新的使命,這群熱愛旮亙的音樂人,把旮亙的種子播撒出去,目前台東包括電光、太平、振興、南王四所小學都有旮亙樂團,小小音樂幼苗,隨著心的律動,敲擊出屬於旮亙的美妙樂章。

(旮亙樂團團員 旮映少多宜 阿美族:
o parod na Kakeng Kaying Satoy
都市的孩子,可能是視覺學習的小孩,那部落的孩子,可能是聲音學習的小孩,有些孩子真的是敏銳到你會知道說,那是有天分的孩子)

(台東電光國小教導主任沈敏慧:
singsi 沈敏慧
他就是很喜歡這個東西,那他就會有那種自動自發的那個一個動作,他下課時間 隨時,他只要不是在教室,他就會跑到那個音樂教室去,就自己在那邊練習)

旮亙20年,到過五大洲30幾個城市展演,這份成績需要有點傻有點堅持。從取材到樂器,以致於被演奏成美妙的音樂,這個過程紀錄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價值,與文化薪傳的延續,少多宜老師將再帶領旮亙繼續傳揚阿美族最美的詩篇。

(旮亙樂團團員 朱英碩DavideIci 卑南族:
o parod na Kakeng DavideIci Pinuyumayan
我17歲因為這個樂團,我去了馬來西亞 人生的第一次,然後後來我們去美國,接二連三的很多的國外展演,就一直邀請旮亙 一直邀請旮亙)

(旮亙樂團團長 少多宜篩代阿美族:
kakeridan  Satoy Amis
這20年來的發展 走到這個境地,發現無限寬廣的未來,傳統留在每個人心中,不斷的活出來,讓我從你活出來的當下,聽到 認識 讓我也活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