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9
記者
Aras Sawawan(陳鵬飛) / uliu(郭亞文) 台北市

防資訊落差 部落精神可成為疫情時代借鏡

許多長者在疫情時代下,所產生資訊取得的落差,我們要進一步來看,究竟有哪些方式可以顧及到長者們。台灣阿美族語言學會理事長 Sifo就提到,原民的傳統社會中,就有集體精神的社會機制,可以作為參考。

國內疫情遲遲無法趨緩,民眾身心靈跟著緊繃,造成許多防疫認知的衝突發生,且大多落在年長者身上。

隨著國內網路普及加上個人意識抬頭,年長者趕不上資訊腳步,成為疫情時代下的邊緣群體。因此台灣阿美族語言學會理事長Sifo Lakaw認為,現階段應該要注意到集體價值,從原住民族傳統社會的運作,就能找到方向。

早在阿美族的農村社會中,就有Pa'edop的社會機制,透過部落集體精神,來照應長者生活所需。

(台灣阿美族語言學會理事長 Sifo Lakaw(鍾文觀)  Amis
lemacohio h'oe'ea
過去在平時來說,老人家在農地工作上面,因為能力的問題,由年齡階層去接手,那現在在疫情發生的時候,當老人家每日的用水跟飲食,出現生存上面的需求被切斷,受到限制的時候,那年齡階層在部落的這些青年,可不可以透過傳統動員的組織,去服務這些在部落這些獨居的人。)

台灣阿美族語言學會理事長Sifo Lakaw表示,在疫情嚴峻之下,可透過Pa'edop由下而上的照顧形式,發揮傳統知識中,所蘊含的集體價值。而現在的部落中,也能看見這股力量。

逗趣文字圖卡,教導部落族人出門採買的SOP,擁有公衛背景的Kalesekes因為擔心病毒入侵,就與部落青年會討論,除了製作相關防疫圖卡,還與青年會組織防疫小組守護部落。

(部落青年會成員 Kalesekes  Paiwan
foinana ta hosa
我們針對自己部落的防疫建議書寫出來,當我們知道我們部落,可能有危機的時候,我們就突然想說,可能各個部落也會有遇到這樣子的狀況。)

青年會成員分為官方組、關懷組、醫療組等組別,分頭進行防疫工作。組織內部從一開始調查人力,了解部落習性並揪出高風險的人員及區域列冊,並將中央防疫資訊用貼近生活的方式,傳遞給族人,一直到盤點部落內缺乏的器材資源,開始主動向外募集。部落青年運用自身專長,成為外界與部落間的溝通媒介,也是一種集體價值的體現。而部落青年會成員Kalesekes也呼籲,病毒來勢洶洶,一刻都等不得,希望各部落青年動起來,共同守護部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