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病毒散布世界各地,若持續單靠少數幾家疫苗大廠,恐怕供應速度,遠遠不及病毒奪走人命的腳步,因此如何快馬加鞭,協助各國大廠,完成疫苗研發?現在WHO世界衛生組織有了最新主張。
(前副總統 陳建仁:
很多的國家的疫苗,還沒有進入三期,可是二期的時候,我們就看看這個接種疫苗的人,他的中和抗體效價,是不是高到可以有保護效用,這個時候全世界所有的,十幾家的還沒有進入,臨床三期的這些疫苗,就可以根據這個標準,來決定它是不是適合,用在人體身上來施打)
前副總統陳建仁這番話,正解釋了5月26號,由WHO世界衛生組織召開的專家會議中,提出未來是否要以「免疫橋接」方式,取代傳統的三期臨床試驗。也因為全球當前已研發出有效疫苗,從醫學倫理角度,不再適合以安慰劑進行對照,而是以上市有效疫苗,比對兩者之間的免疫生成性和保護性差異。
(台北市長 柯文哲:
因為世界上有國際認證疫苗,已經到七支了,而且都做三萬四萬人,三期臨床試驗都做完了,在這個狀態下,你要做一個新的疫苗,對照組是要做食鹽水,假的疫苗來測試,這恐怕不合醫學倫理)
但因為研發中疫苗與上市有效疫苗兩者數值差異,恐怕需要更多樣本數,才能精準判斷,代表耗費成本相對高昂。因此現階段國產疫苗高端雖傳出好消息,宣布二期解盲成功,並表示三期臨床,將以免疫橋接方式進行,但實務上是否可行、疫苗保護力如何確保,以及國際認證又該怎麼取得?都還存在許多未知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