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04
記者
udjuy 台東太麻里

台東南迴地景藝術季 跨國作品點綴東海岸

為了推動南迴地區發展,台東縣政府今年啟動規劃南迴地景藝術季,以南迴地域自然及人文生態為基底,聚集了14件跨國作品,活化在地特色。

以石頭為根基,漂流木象徵洪水過後的考驗與大自然和人的連結、延續,馬賽克拼貼累積成現在文化生活,這裡是卑南族石生系的發祥地"陸發岸",藝術家饒愛琴,利用不同素材及表現方式,融合在地生活特色的創作。


(聲音來源:藝術家 饒愛琴:
陸發岸在那個卡大地布的,卑南語意思就是發祥 發芽的意思,就是人類起源創世紀初始,我覺得是一個滿特別的口傳故事,台灣其實有滿多很有意思的口傳故事,想讓人家認識台灣更多,不同層面的台灣)

吊車緩緩放下象徵鷹眼的藝術作品。台東縣政府為了推動南迴地區發展、活化在地特色,今年啟動規劃南迴地景藝術,共有14件國內外作品,金崙村長表示,鷹眼這件作品位在金崙村卡拿崙部落過去的祖居地,希望透過舊部落重新跟祖靈及土地來連結,

(藝術家 杜瓦克‧都耀  Kavalan:
把這樣他們的過去的記憶,或者是說這樣的一個環境,在塑造以後,他也可以找到以前,老人家留下來的一些,工藝也好,技能也好,重新在這裡發祥 )

(金崙村長 陳志偉 Paiwan:
透過他的這個作品的這個眼睛,來去看到金崙的,它所有的整個文化的美,不管是在海 是在山,或者是在人,在部落裡面,他所串連起來的,其實我們一直想要去傳達的就是一個,文化的傳承,還有跟地方守護)

(聲音來源:台東縣政府文化處長 鍾青柏:
我們的作品總共有14件,全部位在我們南迴的4鄉鎮,金峰 太麻里 大武跟達仁,目前作品的進度都百分之80,有的已經90以上了,在做一些周邊環境的收尾)

"南迴地景藝術季-邊境的游移",以南迴地域自然及人文生態為基底,讓創作洄游在山海邊的聚落,詮釋南迴線大麻里、大武、金峰及達仁等4鄉風土人文,串連並整合在地資源,也期望疫情解封後,透過藝術作品,提升南迴地區的觀光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