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19
記者
楊世謙/牯慕瓦旦 花蓮光復

盛滿祖先智慧的背簍 凝聚族人情感的媒介

Ahowid Ohay sinisi to pipalalan iso..
Polong a salikaka nga'ay ho, O wawa no namo kako ci Kolas ko citatodongay a miratoh to licayan ako to salikaka, Itini i niyaro' adihay ko tadamaanay a rayray nano to'as. Aniniay o sapa'araw no mako i, pakayni o pitapal no kapah to aniniay a 'orip no niyaro' sanay. 
Ira ko piala^an no mako to 'orip no misaTafalongay, o folongoy no mato'asay. Itini i niyaro' no Tafalong, o saalomanay ko tamdaw no Pangcah a niyaro', saheto o mato'asayto ko i niyaro'ay, itiniay i niyaro' a mato'asay li, iraay ko todong naira to saka'orip. Mararid parayray to mitorikay hananay a serangawan tahamatini. Maaraw ho i niyaro' ko lalosidan no to'as, inian o nitorikan a folongoy, o nipatorodan no to'as no mita, caay ka o malolalosidan cecay, o tomes no fana' ato saka'orip no mato'asay kiraan a folongoy. Roma san i, todongay o sarikec no mato'asay a masaopo, anini a romi'ad keriden ako kamo a tayni i niyaro' no Tafalong, minengneng misimsim to pakayni i folongoy no mato'asay, masamaan ko pilakayat no masaniyaro'ay to 'orip.原住民族部落都藏有著許多小故事,今天的專題新聞內容,我們將以青年的視角看部落的現況,要帶您一同來看的是,我所拍攝的企劃專題新聞"長輩的背簍" 。花蓮縣光復鄉的太巴塱部落,是阿美族人口眾多的聚落之一,居住在太巴塱部落的族人主要是老年人,長輩們在部落也有自己的生活模式,編織文化在部落仍然保存著,長輩生活中隨處可見傳統的生活用具。一條一條由籐編織而成的背簍,是祖先傳承的,它不僅對阿美族人來說是重要的工具之一,同時也承載著老人家的知識、野菜、食糧,更成為凝聚部落長輩相聚的媒介。現在就帶大家一同來了解,在花蓮光復太巴塱部落長輩的背簍,是如何聯繫著部落裡老年人跟族人間的情感。

花蓮縣光復鄉的太巴塱Tafalong部落,左擁中央山脈,右鄰海岸山脈是阿美族人口數最多歷史久遠的部落,編織文化在部落仍保存著,長輩生活中隨處可見傳統的生活用具。    

(部落mama(叔叔) Kati ‧Mayaw
在生活中,至於這個背蔞,長輩們絕對不會忘記,像食物、 食材 、地瓜都是用這個背蔞背回家,像這個是打獵用的,這個魚簍跟漁荃是水獵用的,這個便當盒是去田裡,去山上用來裝飯的,或者用來裝菜餚送去給工作的人吃,如果要去做工或有工人時,用那個便當盒裝便當。)
    
folongoy是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具,部落裡的叔叔們,努力找回老人家的傳統技藝,期許年輕人不要忘記。    

(部落mama(叔叔) Kiyong‧Karo
現在的生活,已經找不到要製作藤編的材料,我們現在也是嘗試著去做,就像這個魚蔞,就是我做的,還算有一點樣子,或許哪一天,如果有時間,我們也會去教下一代,這樣我們祖先的智慧,才會被流傳下去。)    

居住在太巴塱部落的族人主要是老年人,多數的年輕人為了有穩定的經濟來源,維持家庭收入,而到外地工作發展,長輩們在部落也有自己的生活模式。    

(部落mama(叔叔) Mayaw‧Namoh
我們會去山上或田裡種菜或採菜,像是種蕗蕎、採野菜都是我們在部落生活的工作,如果要我們待在家裡不做事,我們也待不住,如果一直待在家裡不出去做事,身體會不健康,所以我們還是要去,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田裡走走看看,免得祖先說我們還能做為何不做。    )

清晨一早,阿嬤背起熟悉的folongoy展開一日的農田生活樂趣。    

(部落阿嬤 劉金妹
有嫩扁豆 甚麼都有啦 這裡的野菜 也有山萵苣+沒有多少啊 如果輪胎菜五十元一包 芋頭三十元一把 像這樣 蔥的話二十元+如果我有體力 我就會騎車去賣 要不要 別人就會說要 這樣+我的菜全部就可以賣光 現在我懶惰沒體力了 就放在柯來福那賣)
    
阿嬤過去會騎著機車,背著folonoy, 沿路叫賣自己種植的野菜,現在體力大不如前,就直接騎她的賓士,把菜拿到檳榔攤販售,堅持自己種菜,就是希望大家吃得健康。    

(部落阿嬤 劉金妹
盲腸 是用來醫治盲腸的 欸 我本來這樣喔 你看現在沒有(肚子痛)+是我阿嬤教我的 她說可以吃這樣 是嗎 我會死掉餒 我這樣說    +我也是很害怕 別人種植的菜 他們都有打藥 我很害怕 不敢買)    

部落一傳十,十傳百,一位接一位的老人家,開始將家中種植的菜,拿來檳榔攤販售,販售的種類也逐漸從單一變得更加多元豐富。    

(部落阿嬤 Rongac Panay
是向著老人家學習,這樣成為了我們阿美族飲食的一部份,以前沒有種菜,是上了山,看見可以吃的野菜 ,老人家會說,這些可以吃,是他們教導我們這樣的知識。+    有,苦茄、蕗蕎、芋頭、地瓜葉,很多種的菜。+    如果老闆說要甚麼菜,我就會開始去採菜、找菜。    )

檳榔攤老闆提供小空間,給部落長輩販售野菜,這裡也成為長輩聚會聯絡情感的場所。    

(檳榔攤老闆娘 Panay Awa
他們說我們是這邊的常客,反正我們每天都會來,可以把菜放在這裡賣嗎,我說沒關係,可以,我們剛好可以一起作伴,後來就一直到現在,大家一起在這裡聚集聊天,我在這裡也很久了,不然這些老人家還能去哪裡,他們在這邊聚集是很開心的事情。)    

長輩們從不計較賺多少,在乎的是彼此相聚在一起,雖然每天收入不到兩、三百元,長輩還是會很大方的請客,有時候還要自掏腰包,看似平凡的種菜生活,卻成為長輩們最熟悉、嚮往的生活模式。
    
(部落阿嬤 劉金妹
沒有多少啦,如果比較大的五十塊,如果是絲瓜一樣五十塊,這樣啊,如果是蔥的話二十塊,便利超市三十塊餒,幹嘛這樣呢,我們都是阿美族啊。啊 我覺得非常好了,現在的生活,阿呀 以前的生活艱辛,現在真的很輕鬆了。)
    
(部落阿嬤 Rongac Panay    
很多的kainaran 能怎麼辦,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 你的日子如何,無論是富有抑或是貧窮,我很喜歡我現在的生活,沒有kadihcoan no faloco,現在相聚在這裡呢,能一起交朋友,一起歡笑,我覺得這樣就夠了,我從不期望我很有錢,我不會這樣想。)
    
(部落mama(叔叔) Mayaw Namoh
幾乎都是老年人在家了,如果有空,部落的長輩有時間,就會來到這裡交朋友聊天,很短的時間內,那些辛苦、疼痛身體內的,當我們人笑了以後,就能讓身體變好,就能成為身體的解藥。)
    
小型的檳榔攤成為部落超級市場,婦女,年輕人多數會選擇來這裡買菜,支持部落長輩。    
    
(部落青年 Dongi品茵
在那裡,柯來福阿公那買的。在那裡買很貴,一把五十塊,在這裡買的話,二十塊。很好吃啊,超甜的,他們沒有灑農藥。我非常感激那些阿公阿嬤,教導我們老人的知識,如何種菜,我才學會種菜。就不會忘記老人的知識這樣。)
    
(部落婦女 Kating梅玲
我們在這裡買那些老人家拿過去的,我們有看到他們種植的幼苗,我知道,他們種植的都沒有灑農藥,還有沒有多少錢,在這裡買的話,你看這一把,這麼一大把呢三十塊,如果在外面的話,買就不是這樣的價錢了,所以我很喜歡在,這麼近的地方買家裡要吃的菜餚。這些長輩們賣的菜,他們沒有多少的收入,但是我知道,那些長輩們說過,他們不是為了錢,才賣這些菜,是為了開心,還有喜歡到那裡相聚在一起,這是令我非常敬佩,欣賞的老年生活,非常希望,長輩能保重您們的身體,為甚麼呢,你們的生活是我們要追隨的。)    

隨著現代文明革新、科技進步,有些文化漸漸地被遺忘,長輩們期許,不要忘記自己的根與老人家的教導。    

    
一條一條由籐編織而成的Folongoy,是祖先傳承的,它不僅對阿美族人來說是重要的工具之一,同時也承載著老人家的知識、野菜、食糧,更成為凝聚部落長輩相聚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