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8月1日為「原住民族日」,時間的推進,原運前輩當時的衝撞,時至今日已過了近30年。這一路來政府對原住民族政策也不斷地在推進,例如通過了實驗教育三法,開始有重點學校或實驗教育,原住民小朋友在學校學習族語文化的養成。身為現代原住民的晚輩,要如何表現身為原住民族的人格素養,承襲前輩爭取來的「原住民族」這一個名稱意義,是未來族人子弟應盡的責任。我們來看這一則報導.
從中華民國憲法給予台灣島內的原生民族稱為「山地同胞」,經原運爭權益在1994年國民大會一票之差同意正名為「原住民」,之後1997年確立民族集體權又修正為「原住民族」,並在2003年訂定每年的8月1日為「原住民族日」。時間的推進,原運前輩當時的衝撞,時至今日已過了近30年。這個過程國家對原住民族政策雖然不斷的在改進,但對於原運前輩當時的理想,仍然需要晚輩繼續的努力。
(宜蘭南山部落耆老 Hetay(陳和平) Atayal:
今天很高興能夠一起思考原住民族的未來,其實到現在我們原住民的菁英們應該要同心並且非常的清楚我們原住民族需要什麼樣的未來,例如若是說有關於我們民族自治跟土地歸還這個議題裡面我們是不是很清楚而且我們要怎麼走,永續的未來我們應該要團結一起討論,我想原住民日的訂定是否看見了我們的未來展望,而不只是慶祝原住民族日就好。一年一度的原住民族日應該看見政府對原住民族政策上的作為,有無進展這是一個。再來是我認為原住民如果沒有了土地就好比原住民族不存在了滅亡了。所以我們要對政府表達,讓它去實踐原住民的理想,跟回復我們的母語文化,我們的語言文化等等。我非常關心原住民族小孩子的未來,這是我最擔心的,不要忘記有部落家長的聲音說,孩子上不管是民族學校還是實驗小學或是綜合高中這一類的學校,學生從這個學校畢業後他的延續性他的競爭力跟他的生涯發展跟規劃,將來他們讀民族學校未來有沒有工作做,有沒有生活依靠?過去或許我們受到上天與祖先的恩待,我們不但能夠接受在這個地方,我們有機會在這個空間的配置裡面,我們能接受一般的主流教育,但是呢有一個很強很強的資源,很大的上天給我們的資源,那就是我們是原住民族,我們有原住民族的文化特色,我們有帶來自信找到我們回家的道路,所以這兩種資源我們有很強的雙贏的那種結果,贏得結果非常好的機會。這一方面端看政府的態度,是否尊重原住民的期望接受原住民的心願,實踐我們的需求,不要忘記原住民族是島內的原生民族,是祖先一脈流傳而來。)
民族教育是原住民族永續的策略。2014年通過實驗教育三法之後,開始有重點學校或實驗教育,原住民小朋友開始在學校學習族語文化的養成。
( 桃園復興區巴陵國小校長 Tanga Maray(高理忠) Atayal:
很多孩子都不知道說,哇原來巴崚鐵塔以前那個所在地是有這麼一個血淚史,是監控整個後山的砲台,所以我們透過所謂部落實地的踏查,我們去做田調做訪談,最後我們利用這樣的一個田調巴崚鐵塔呢,我們參加了一個全國e起舞動的比賽,我們就在講這個鐵塔的故事,所以小朋友透過這樣的一個田調的過程當中,我們發現到說,原來巴崚鐵塔這麼浪漫的一個鐵塔背後還有這麼一段血淚史這樣,所以小朋友認識自己的這個地方所發生的故事,他會更認同他自己所在的地區,更理解說以前老人家是這麼樣的一個辛苦。所以原住民的教育其實應該要從在地出發,而且原住民的重點學校或者是原住民的實驗學校,更要用心在所謂課發會裡面討論自己民族的一些文化,跟所有相關的一個課程的發展。所以在這裡我要提醒的就是說,我們現在的孩子生活太便利了,連拉拉山都有7(7-11)了,都有小7(7-11),你有相當大的便利性,直接在7(7-11)就可以買ngahi(番薯),可是以前的ngahi(番薯)是要很辛苦的種,包括sehuy(芋頭)也是一樣trakis(小米)也是一樣,但是這孩子如果這麼方便就可以吃到ngahi(番薯),可是他沒有親自去種植的時候,其實他對土地他對農作物,他的情感不會很深,他也不知道說原來要努力才能夠成就我們這樣的一個農產品這樣。所以在這裡我有一些想法,我們現在的laqi(孩子)身上流著ramu(血脈)是我們Tayal(泰雅族)的ramu(血脈),那我們不要只有ramu(血脈)是 Tayal(泰雅族),我們應該是整個,不管是我們說的話,泰雅族人在這塊土地上歷史悠久,所以這樣的一個具有歷史脈絡的一些這個民族呢,其實他是非常文化豐富度很高的,所以我們的孩子剛剛講的就是說,我們對我們自己的文化要很深刻的了解。所以像剛剛講的巴崚鐵塔是一個,那我們學校也建置了穀倉khu,然後我們也建置烤火房,我們也用了非常多比如說Tayal(泰雅族)的陷阱甚至小米田,我們都在學校在做,這跟很多的重點學校跟實驗教育的學校是一樣的,我相信這樣的一個教育現場的改變,除了學生之外家長還有老師也要更深刻體會到說,我們這群Tayal(泰雅族)的孩子他真正需要學的是什麼。除了我們現在所謂現代知識之外,其實我們更深厚的文化知識呢要當做我們的基底,這樣雙文化的一個認同跟往更未來的發展去看,其實對孩子他有一點像是更堅硬的翅膀,能夠更平穩的飛翔這樣,所以原住民日它應該不是只有一個名稱它應該是一種實踐。)
因為長輩經歷威權殖民,迫使後代族人失去了原住民族原有樣式,現在的原住民青年除了要面對現代社會的競爭力,還要背負如何表現身為原住民族的人格素養,承襲前輩爭取來的「原住民族」這一個名稱意義。
(台北教育大學學生 Ciwas Losing(宋林兒) Atayal:
像我有一個同學他也是原住民他是阿美族的,然後他進大學是用原住民身分進來的,所以他有跟我講過,他一進來他其實他壓力滿大的,因為他就是以這個身分(加分)進來,他怕自己跟班上的同學相較之下會有差距,因為我一般生的成績夠,所以我是以一般生進去的對,(那妳現在是讀哪個學校)我現在是讀台北教育大學,然後音樂系三年級,那9月要升四年級。現在教育很推動文化融合,融合各個課程,然後可能傳承文化就是進入到學生本身的課程裡面,因為學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待在學校嘛,就是在家裡可能沒有那麼多但是在學校因為同儕的問題還有跟老師之間的互動可能文化的融合很重要對對,那這是其中之一啦,那第二個可能自己家裡環境的問題。我自己覺得我的文化涵養跟語言的部分有需要再增進,那可能增進的來源就是我嬤嬤還有我的舅舅那邊對。我現在是讀教育走向的,那以後畢業後可能當國小老師,也會希望在原鄉當國小老師,那跟著我們原鄉的孩子一起成長。)
聽Ciwas的媽媽說,Ciwas她在高中時期就已經會規劃好自己讀書的時刻表,同樣的現在她在大學的時候,也已經通過公費生資格考試,未來畢業後確定可以分發學校當老師。所以,即使原住民的孩子雖然有優惠制度,但必要條件是,必須要更加倍的努力,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原住民族日」的訂定是原運前輩努力來的,身為現代原住民的晚輩,也要創造原自己未來,讓「原住民族」這一個名稱繼續發光發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