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灣族人年度大事就是慶祝小米收穫,為了吸引更多青年參與,增進復振傳統文化活力,屏東台東各部落10幾年前,就重啟papuljiva'(送情柴)活動,讓年輕人重新認識山林生活。papuljiva'(送情柴),為什麼一定要送木柴?要使用哪種木材?怎麼砍?怎麼綁都是學問,不同的送法也會代表不一樣的意義。
但從排灣語法拆解詞彙來分析,papuljiva'(送情柴)的詞根 為ljiva' (情柴) ,ljiva' (情柴)前面加了pu ,表示「有」情柴,puljiva'(有情柴)前面再加一個綴詞pa, 就是指「使…有情柴」,也就是指「送情柴」活動了。這是排灣族普遍的說法,不過也有不同的說法。依據2019年8月屏東泰武鄉的萬安村收穫祭送情柴活動中,訪問到不一樣的說法。
《說文解詞》
papuljiva' 送情柴
ljiva'(情柴) 詞素/詞根
pa-pu-ljiva' 使…有情柴/送情柴給…
每一年7、8月,排灣族人小米收成之後,屏東及台東各部落都會舉行masalut祭儀。最近10年,因為各部落青年會積極參與小米收穫祭各項慶祝活動,讓部落增添了許多復振「文化」意涵的新活力。
其中,最受青年喜歡又與山林密切相關的文化項目,就是papuljiva'(送情柴),也就是部落未婚男子,把精心捆綁的木柴,送到心儀女子家門前,以表達情意。
(萬安耆老 高石信 Paiwan
seKazazaljan Giyai Demaljalat(高石信) Paiwan
即便是自己的親戚只要是未婚,如果沒有收到情柴我們(男子)就要採木柴去送,為了(家族顏面)…)
萬安村傳統送情柴的方式有兩種,一種個人式的稱為papuzeljuk(使之感受關愛),男子利用夜間、至黎明前,將情柴送至心儀的女孩家;另一種是公開、集體式的,稱為papuljipa(使之有籬笆),等到小米收穫祭時女方就會準備小米食物及小米酒招待所有送過木柴的男生們。而現在萬安村所舉行的送情柴活動,也以青年會為主體,不過把傳統的papuljipa和papuzeljuk,進一步組織化活動化,集中在收穫祭前的某一天來辦理。
(萬安耆老 高石信 Paiwan
seKazazaljan Giyai Demaljalat(高石信) Paiwan
所謂的papuljipa就是像我是看農獲量多的富有家庭,然後號召所有未婚的朋友一起去採木柴,我帶他們去採木柴,然後全部送去一家,即使30把40把50把都沒關係,只有年輕人多(木柴)多少都沒有關係,等到小米收穫祭時女方家就會準備豐富的飲食招待我們,到時年輕人就會聚在一起唱歌跳舞,這是以前的方式,要看當年哪一家豐收,農穫量多的富有家庭我們要勇敢追求,即便還沒成為男女朋友,大家年輕人歡聚在一起時就有機會被牽線,而個人送的叫做papuzeljuk自己的朋友,當我認定你是我追求的對象,我就一定會準備木柴給你,200斤300斤都沒有關係,那是指一捆喔不能分成二捆,因為那是專屬於一個人,不管200斤或300斤都要綁成一捆再送去給你心儀的對象,就是這樣)
送情柴當天,萬安村青年加入了相當份量的圍舞,不只讓現場更具有節慶的歡樂氣氛,也藉此向長輩展現青年會的凝聚力和平日學習古謠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