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5
記者
Aras Sawawan(陳鵬飛) / puljaljuyan(李耀維) 立法院

高教原民文化課程與體制衝突 立委召座談會討論

靜宜大學原住民族文化碩士學位學程,成立兩年多來,課程以賽德克族文化為主體,不但把教室移到傳統領域,也全程使用族語授課。但這樣的課程,如今受到現有教育體制的種種挑戰,今天(15)立委孔文吉就召開座談會,邀請學者跟政府機關,討論解決辦法。

靜宜大學原住民族文化碩士學位學程,有別於一般原專班,是把民族知識當作專業,並全程專注在賽德克族文化,課程也以賽德克族語授課。但這樣的教育體制,在現今系統中仍面臨挑戰。法律系專任教師林淑雅提到,學程課程以文化為核心,師資運用跟現有教育法條就有很大衝突。

(靜宜大學法律系專任教師 林淑雅:
可是在我們的教育部的制度裡面,每一個學程都規定,要有校內專任教師15個人授課,可是這個制度是因為無論是原專班,或者是什麼樣的課程,它都是以校內的專業領域當作核心 )

不僅如此,以文化為核心的課程設計,耆老在當中就扮演著靈魂要角。但當耆老納入高教體系,他們是否要放棄原本的勞保或農保?鐘點費如何支應?他們的定位又是為何?

(賽德克民族議會總召 瓦歷斯‧貝林 賽德克族:
這些教授他到底什麼名分,這個學程這個制度,原民會也好教育部也好,好像沒有什麼特別法規,要給予我們一個很明確的,這個制度是不是一個,所謂高教學程的制度,這個要怎麼去處理 )

對此出席座談的教育部回應,將深入了解學程狀況,找到課程定位後再一起討論後續資源需求。而原民會則建議,學校可從今年公告的原住民族知識體系計畫中,申請成立賽德克民族知識中心。

(原民會教文處長 楊正斌 泰雅族:
就是我們先把,我們各民族體系的知識內容內涵,再把它做一個更完整的蒐集盤整,甚至未來透過一些技術,或者是一些知識本體的標記,去做條目的詮釋 )

在蒐集知識並建立系統的過程中,原民會也將協助課程設計開發,而邁入兩年多的文化學程,期盼帶動各族群建立自己的民族知識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