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前我們透過一系列"都市新原鄉"報導,讓大家看見,桃園市這座新興城市,是如何成為全台灣原住民人口數第二多縣市,因此我們要進一步來帶大家,來看這段族人的遷移史。回顧民國7、8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產業結構改變,農業式微,都會區勞力密集產業蓬勃發展,吸引不少族人前往都會區就業,從顛沛流離的生活到安居樂業,現在我們透過撒烏瓦知部落的故事,一起來觀看早期族人遷徙到都市的聚落發展。
一片綠意盎然的樹叢裡,隱藏著一塊聚落,但這邊不是台灣任何一處原鄉,這裡是六都之一的桃園市,而這個部落叫做撒烏瓦知,坐落在一大片的水泥叢林旁,歷經居住地被強迫拆除等的困境,經過多年爭取,他們終於有了能夠安身立命的避風港。
(撒烏瓦知部落居民 Opin 阿美族:
整天的時間我們就在這裡整理地,晚上開墾的這些不要讓飛機看到,萬一有警察來查我們的話,後來頭目就開始叫大家去砍草鋪地,不要被飛機照到說 我們這裡有開(墾))
第一批來到北部工作的族人,早期大多住在工地裡,退休後只能另尋住處,沒有收入的狀態下,就在河岸邊自行搭建簡易打鹿岸也就是工寮居住,然而遷入都市的族人通常偏好共同生活、共同採集野菜等生活型態,也因為如此族人逐漸在河邊聚集。
(撒烏瓦知部落居民 Opin 阿美族:
有一家開始在這裡開始住,就是我的大姊二姊他們現在這裡先住,那我大姊二姊已經被上帝招走了,這些人是最先 然後大家都看見,看見說大家都有地方,可以這樣玩種菜幹嘛的,也在這裡去閒聊一下也可以,所以大家都很想說給我一個小小的地)
而後期才到都會區工作的guvi,是花蓮靜浦部落的阿美族,原先在部落跟著長輩種田,但聽到友人說在都市工作薪水不錯,就萌生北上謀生的念頭。
(瑞興國宅居民 Guvi 阿美族:
人家有講 看人家說木工多少錢,一個月 一天多少多少,心裡就想要來了)
民國80幾年guvi北上工作後,貸款買了瑞興國宅的房子。
(瑞興國宅居民 Guvi 阿美族:
貸款的 那麼好有錢喔,到現在還沒有付完,還有要(還)貸款,要繳30年,對阿 慢慢地去繳)
Guvi也說,剛開始都是族人在住,最後因為付不出貸款而遭法拍,居住狀況大不如前, Guvi 北上後,跟家鄉許多族人一起工作,年紀大了就退休在部落裡做簡易代工,居住在這邊將近14年的他們,她也說喜歡在撒烏瓦知的生活環境,跟鄉下生活相近人情味也比較濃厚,儘管居住在都會區,也不忘在鄉下的田園生活。
(瑞興國宅居民 Guvi 阿美族:
要種的時候水利局叫我們不要種,有的說要承租(他要跟你們租喔 他說他租才可以)對 可是我不聽話(所以現在還在種)還在種 (在)公園橋頭那是我種,還有下面我種 我還是不聽,要不然呢 沒有地方玩,意思說在菜園那邊運動運動就好了)
而桃園市每個月平均有150名族人湧入,第一批北上工作族人在這片土地打造家園,而這樣的聚落型態不是只有撒屋瓦知,更是其他河岸部落的縮影,更看見族人因大環境改變,持續找尋生命出路的韌性。
(記者 Kimliyan Masikadr(陸萱)卑南族:
桃園在今年成為,原住民族人口第二多的縣市,而早期北上工作的族人,在歷經居住地被強制拆除等磨難後,現在利用現有環境,繼續在都會區營造,和原鄉相似的生活風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