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u ciwdaw Ratatapa na semangi tu bubu
在噶瑪蘭族社會中,捕魚是重要的傳統技能,衍生出來的漁具製作方式也很多樣。捕抓川河裡的魚蝦、螃蟹,大多用的是漁筌。漁筌的製作形狀如同漏斗,口大裡小,層層套疊。放置在河川裡的位置也很講究,這是收穫多寡的關鍵。
新社部落近海鄰河,有著豐富的河海文化,對於捕撈器具的製作相當熟稔。
(耆老 周智惠(Ukud) 噶瑪蘭族
benaRqian 周智惠(Ukud) Kavalan
(你做的是什麼?)做漁具誘捕毛蟹、魚蝦之類的,溪流中用的,(你怎麼會做,小時候學過嗎?)以前看過老人家做,跟著做做看,(你的材料有藤皮還有竹子?)沒有人教我,自己看著老人家做,就學著做,大部分是靠記憶中的印象。)
耆老說,製作小漁筌時步驟順序要拿捏好,才不會手忙腳亂。
(耆老 周智惠(Ukud) 噶瑪蘭族
benaRqian 周智惠(Ukud) Kavalan
先做漏斗形的口,(還要用藤皮編嗎?)當然要,裡面的部分要先做好,外面的部分可以順著,漏斗形的大小編製,(這個部分也要先做嗎?)是啊,(有計算過它的大小嗎?)有的,製作時口要大底部要小,這邊是魚的入口,底部還要做蓋子,裡面倒裝二個,竹條編的漏斗,為什麼這個比較長,漏斗口縮小,魚蝦由此口進入,底部有魚餌,放置漁具時用草覆蓋,比較暗,而入口是亮的,就不易再游出,會躲在陰暗的地方,(像在石頭縫裡嗎?)是啊,老人在河流放3個誘捕漁具,捕捉到的毛蟹、蝦子,滿滿的收穫,那時的人容易滿足,也沒有買賣的行為,農耕忙完,就去海邊釣魚,做為放漁具的餌,捕捉蝦子,像是軟螃蟹是最好的餌料。)
這樣的智慧傳承不易,老人家感嘆傳統技藝漸漸式微,年輕人因為便利的生活,遺忘了祖先的手藝。
(耆老 周智惠(Ukud) 噶瑪蘭族
benaRqian 周智惠(Ukud) Kavalan
其實做這些傳統的手藝,只要有心一定能做的好,把老一輩傳統工藝傳承下來,現在年輕人都不會做了。)
帶著小漁筌實地驗收成效,放置一個晚上的漁具果真收穫滿滿。在噶瑪蘭族人努力維護的生態裡,溪蝦和螃蟹肥美、活動力十足。早期祖先的發明的器具,是智慧也是文化。
bubu 小漁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