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8
記者
(Ciwas Yamai (蔣淮薇) / uliu (郭亞文) 新北樹林

原母漢父後代 青年國中改從母姓認知阿美血統

'al'alak somapih ka raro:o' 'isa:a' Say 'amiS ila

同樣都是擁有雙邊族群,接下來我們換另一個角度,在漢父原母家庭下長大的原住民青年,分享他自從國中改從母姓、取得原民身分後的族群認同故事。

(原母漢父後代 Cidal (嚴毅昇) 阿美族:
原母漢父後代 Cidal (嚴毅昇) Amis
如果你沒有先有一個身分,你要怎麼去認同。)

回想自己對於父母雙邊族群認同的過程,Cidal (嚴毅昇) 是到國中才改從母姓,取得原住民身分,進而認知到,自己除了流有漢族血液,原來還有阿美族血統。

(原母漢父後代 Cidal (嚴毅昇) 阿美族:
原母漢父後代 Cidal (嚴毅昇) Amis
(改姓後)可能別人會覺得說 ,好像是(父母)離婚還是什麼,但是我們的生活,跟以前沒有什麼樣的差別,反而是認知到,原來我也有這個血統。)

改姓後並未對Cidal帶來身分認同上的轉折,反而是就讀於樹林高中第一屆原專班時,在教育資源上,獲得較多追求文化認同的機會,才發現國中以前幾乎等同空窗期,讓他往後必須花加倍時間,追尋母系家族的文化脈絡。

(原母漢父後代 Cidal (嚴毅昇) 阿美族:
原母漢父後代 Cidal (嚴毅昇) Amis
大家在追求尋根的路上,可能都會有一些困難,可能有一些人就是比較幸運,比較沒有這樣的阻礙,但是就是有這樣的差別,我們才要去正視這個問題。)

在觀看上週原民身分法釋憲案言詞辯論後,Cidal質疑,為何相較於原母漢父家庭,另一組"原父"配偶為"漢族"的後代子女,就不需要額外的"客觀認同行為",來表彰孩子具有原住民族文化認同?他認為,這就是法律上的差異,更是需要被聽見的聲音。

(原母漢父後代 Cidal (嚴毅昇) 阿美族:
原母漢父後代 Cidal (嚴毅昇) Amis
不是說原父就不用證明,自己的婚生子女,不需要證明自己有認同的行動,應該是說大家都應該,要有這樣的追求,這樣會變成是說,只有原住民需要這樣做,好像漢人生來就是漢人,然後我們原住民就要穿上,像制服一樣的東西,走到教室裡面,老師就說你有穿制服你是原住民,你脫掉了或是你沒有制服可以穿,你就不是原住民。)

Cidal強調,改從任何一方的漢姓,都與文化認同沒有直接關係,本質上屬於漢化政策產物;若再追溯自母親家族的傳統名字,早從外公這一代,就因國民政府的"國語運動"失去傳統名字,若像他並非依傳統取名方式,替自己取名,在外人看來,又是否具備文化、族群認同? 這或許是原民身分法中,更該談論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