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h msapuh rudan tmaduk sru kneaguh tmsanat dgiyaq seejiq
當問起邵族的文化特色之一,就會聯想到杵音文化,然而傳統杵的製作是用來搗糯米的工具,之後便研發為慶典重要的樂器。近年來南投日月潭觀光產業非常蓬勃,而日月潭也是南投縣最大的湖,是許多觀光客最嚮往的地方,從日據時代發現杵的聲音清脆嘹亮,當搭配杵歌演奏時,赫然成為具特色的世界名曲。然而傳統製作工法已逐漸沒落,但很幸運地在邵族袁氏頭目家族,還能看見60年以上的刺蔥樹,透過鏡頭一起認識杵文化的製作過程!
在邵族的傳統歌曲中,杵是重要樂器,也是排列世界著名民歌之中,從日治時期因日本人要求演出,用杵敲打搭配歌曲節奏表演,因此杵音文化遠播國際。
跟著部落領袖的腳步走進森林,看到刺蔥生長的地方,這是袁氏領袖家族種的刺蔥樹,已經有60年的樹齡,這就是邵族用來製作杵的刺蔥。
(記者 kurali 邵族 VS. 邵族頭目 Quan Lhkashnawanan(袁百宏) 邵族
Empatas kari kurali Thau VS. Bukung alang
daduu Quan Lhkashnawanan(袁百宏) Thau
(沒看過那麼大的刺蔥要做什麼用?你有看過最大的刺蔥嗎?)有很大,(哇太誇張了吧,那麼大!)很大超級大耶,這個看到的還算小,(那麼大的尺寸要做什麼用途?)可以吃然後可以做杵,(好的了解,等一下我們去砍刺蔥樹。)走。)
刺蔥樹齡因年長且具有靈性,部落領袖透過儀式表示對神靈敬畏,祈求在砍樹的過程,能夠讓現場所有人平安順利。
(邵族頭目 Quan Lhkashnawanan(袁百宏) 邵族
Bukung alang
Quan Lhkashnawanan(袁百宏) Thau
祖靈今天我們在這裡拍攝砍樹,平安,有得罪的地方請不要生氣,我們的祖靈,今天要製作這個木頭要來做杵,一切順利平安可以了。)
砍好的刺蔥樹由部落領袖與袁老師(袁守康)一起扛到工作室,刺蔥樹的重量比一般樹種輕盈,兩人一起抬起來。
袁老師(袁守康)的二兒子很喜歡拍攝,知道爸爸要製作杵,興奮的拿起攝影機準備記錄這一刻。
(族語老師 Shuhut Lhkashnawanan(袁守康) 邵族
Mtgsa kari Thau
Shuhut Lhkashnawanan(袁守康) Thau
Mahanu有沒有認真拍?爸爸在砍樹砍什麼樹,這個木頭叫 kawi,這個木頭名字是tatanaq刺蔥。)
從來沒有看過爸爸製作杵,但對杵音音樂不陌生,因為在學校有文化課程,教授學生杵音敲擊,而這次杵音製作的過程更讓孩子了解與學習。
(族語老師 Shuhut Lhkashnawanan(袁守康) 邵族
Mtgsa kari Thau
Shuhut Lhkashnawanan(袁守康) Thau
做的時候看有沒有直,會削太多,這個木頭是刺蔥,還有種是水柯,聲音叫宏亮,這個較尖。)
早期邵族人在製作杵會先用厚的柴刀削中間的握把,由於刺蔥樹的材質輕容易削,老師也會不斷地目測木頭,是否呈直線,調整握把的粗細繼續削。
(族語老師 Shuhut Lhkashnawanan(袁守康) 邵族
Mtgsa kari Thau
Shuhut Lhkashnawanan(袁守康) Thau
一般我們早期沒有什麼工具啦,所以他就是會這樣敲,有沒有敲敲敲,因為你這木材有點比較乾,所以它可以這樣用,如果是濕的木材,一定要再轉過來,有沒有轉過來,在剛剛你敲的地方有沒有,在把它敲回去,這樣它整塊整塊才會掉下來,然後這個一定要用,厚的刀啦,你刨刀有沒有,比較薄的就沒有力量。)
(族語老師 Shuhut Lhkashnawanan(袁守康) 邵族
Mtgsa kari Thau
Shuhut Lhkashnawanan(袁守康) Thau
因為它這個剁是重點是我們只能慢慢從大的,把它變細小嘛,但重點你看我有時候都一直在看,那個木頭有沒有,那個地方再去修,有沒有比較凸出來地方,對對對,像這個地方,比較突出來地方對不對,就把它修一下。)
Shuhut(袁守康)老師表示選用刺蔥長度約160至240公分,以前沒有尺可以量,長輩會隨意撿起一個竹子等長,約30到40公分削成圓柱,做為兩頭相同尺寸,讓杵音兩頭敲出來的音韻平均。
(族語老師 Shuhut Lhkashnawanan(袁守康) 邵族
Mtgsa kari Thau
Shuhut Lhkashnawanan(袁守康) Thau
因為杵音不是好幾根,好幾根,這個不一定要都一樣,都不要,不一定都一樣啦,這可以短的長的一點有沒有,比較短一點,有沒有那聲音出來才會合,用這個當尺來量,有時候這裡會歪,預留就用看的,目測,然後再連接起來,這樣就連接起來,早期用木炭可以了,(就是平均?)這一根一定要平均,所以你換另外一邊,杵的時候,這樣音才不會跑掉了,比如說,這個已經是第二音或第三音,所以第二音第三音,就會保持在那邊第二音、第三音。)
經過一個月的製作終於快要完成。
(族語老師 Shuhut Lhkashnawanan(袁守康) 邵族
Mtgsa kari Thau
Shuhut Lhkashnawanan(袁守康) Thau
這樣摸它是,最主要是是那個不要說讓它表面粗糙會刺到人家,所以我們再做修正的部分是最後了。)
杵的大小會產生不同音階,在節慶前會先預備製作多根杵,挑選一組完整的杵音做為節慶用。
(族語老師 Shuhut Lhkashnawanan(袁守康) 邵族
Mtgsa kari Thau
Shuhut Lhkashnawanan(袁守康) Thau
Mashtatun(杵音祭典)那個時候就慢慢做來放,杵七八根,可是它就二三十根在那邊那個,找那個音出來,那個主音就最後就用那一組音去做,我們今天晚上的杵音。)
(族語老師 Shuhut Lhkashnawanan(袁守康) 邵族
Mtgsa kari Thau
Shuhut Lhkashnawanan(袁守康) Thau
做好了,這一二音,這第三音試看看,來試一下,來這樣不行。)
杵擊在石頭上發出叮咚清脆聲便是杵音,由三位老師示範敲擊節奏,強烈的聲音為多數人所喜愛。
早期杵為舂小米用的木杵,多由女人負責,然後在一起搗米以釀造小米酒。
早期在邵族祖靈祭前夕之際,邵族婦女會聚集在部落領袖家舂石音,由傍晚時分持續到隔天黎明時刻,目的是呼喚山上狩獵的邵族勇士,趕快歸來與族人們一起慶豐收同歡樂。
(邵族頭目 Quan Lhkashnawanan(袁百宏) 邵族
Bukung alang Thau
Quan Lhkashnawanan(袁百宏) Thau
儀式性杵音是邵族用以傳達傳遞訊息的作用,呼喚山上狩獵勇士們回到部落,準備迎接邵族盛大的祖靈祭典,在以前然後現在看到都是表演性的杵音。)
早期男人上山狩獵都是一個星期,甚至一個月之久的時間,那是因為早期沒有日曆、時鐘,所以邵族人會在即將祖靈祭前夕,聽到舂杵音的聲音,因此下山回來部落過年的一個儀式習俗。
(邵族頭目 Quan Lhkashnawanan(袁百宏) 邵族
Bukung alang Thau
Quan Lhkashnawanan(袁百宏) Thau
所以當時日治時期,日本人來到台灣,日本政府要求,覺得杵音很特別悅耳,於是表示平常時間是否可表演舂杵音,商量後覺得可行便答應。)
日月潭是國內外聞名的觀光勝地,杵音更是代表邵族的文化,但它的祭儀意義卻常被外人忽略,而製作傳統杵音工法也日漸凋零,族人應積極復振杵音傳統工藝並延續及傳承。
杵歌歌詞
izakua siparuza a izakua siparuza
Ihkananai laywani huqi sa mari tapatu
qusani tu a'anani
kawkawin tu siulamasin a
kawkawin tu siulamasin a
u haya na tu sana tu sihuhana
u i ya hunu u ri nahusu
na tu siu tu naqulin na tu naqulin
zitau hianhian a na tu hianhian a
i sia mimangta a'angi
manglu yuqikua tu yuqikua
i sia mimangta a'angi
大綱 : 歡迎來這裡玩,盡情的玩,這裡好山好水,
能划船,也能捕魚。
清澈的湖水映照著青翠山嶺,來划船吧,划吧,用力划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