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7)在北投凱達格蘭文化館,舉辦自己的名字:台灣原住民族傳統命名文化巡迴展,開幕茶會,原民會接著將與全國10個地方原住民族文化館,進行串聯巡迴展演,讓國人認識原住民族,傳統命名的歷史文化。
由原民會與國家圖書館在年初時,合作推出的台灣原住民族傳統命名文化特展,備受各界好評,原民會趁勝追擊,將與全國10個地方原住民族文化館,進行串聯巡迴展演,並以凱達格蘭文化館作為首站。原民會期盼透過巡迴展與教育推廣活動,讓更多人認識原住民族爭取傳統命名的歷史,及族群傳統命名文化之美與獨特規範。
(原民會主委 Icyang‧Parod (夷將‧拔路兒) 阿美族
各族的傳統名字,也有各自獨特的結構,跟背後蘊含的深遠的文化脈絡,是原住民族文化的縮影,我們除了靜態的展示之外,我們也會安排復名的講座,跟原運影片的談話活動)
策展以迷宮為隱喻,包含歷史的錯置、正義的指向、曲徑再探索及出口的姿態等4大主題,帶領民眾走過外來政權,剝奪名字的過程、爭取正名的迂迴,更加入平埔族群透過傳統姓名,追尋自我根源的心聲故事。
(策展人 余友良
是從失去到找回名字,這個迂迴過程,透過重新檢視,然後找到引導文化復振的路徑,重新進到傳統文化之中,探索族群的命名制度,最後才能讓大家在出口,看到傳統名字,豐富的當代面貌跟反思)
原民會指出,原住民族在歷經多個外來政權殖民之下,回復原住民族傳統名字,得來不易。但現今主流社會,仍不太了解原住民族傳統命名的歷史文化,因此藉由特展讓國人認識,創造更友善的國家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