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gamil tuqiy kinbkesan mnwah karaw Papak Waqa
近年來各部落不時發起「尋根」活動,希望藉由「尋根」活動尋得祖先些許的遺跡,尋根活動是建構民族歷史脈絡的一種方式,也是確立歷史脈絡的一種依據。2020年10月26日一連3天,新竹尖石鄉鎮西堡部落舉辦了「尋根之旅」,我們來一起體驗他們的尋根過程。
總統 蔡英文在「原住民道歉文」提到 :『有一本書叫做《台灣通史》。它的序言的第一段提到:「台灣固無史也。荷人啟之,鄭氏作之,清代營之。」這就是典型的漢人史觀。原住民族早在幾千年前,就在這塊土地上有著豐富的文化和智慧,代代相傳。不過,我們只會用強勢族群的角度來書寫歷史,為此我向原住民族道歉…。』說明了台灣原住民族真的需要建構屬於自己的歷史脈絡。近20年來台灣漸漸走入民主化,族群意識慢慢覺醒,多元文化應運而生。近年來各部落不時發起「尋根」活動,希望藉由「尋根」活動尋得祖先些許的遺跡。尋根活動是建構民族歷史脈絡的一種方式,也是確立歷史脈絡的一種依據。
2020年10月26日一連3天,新竹尖石鄉鎮西堡部落舉辦了"尋根之旅",從大霸尖山循著祖先的腳蹤,再回到自己部落Cinsbu(鎮西堡)的這一段路程。這是一段鮮為人知的路段,也就是馬洋池/馬洋山路徑。一般民眾知道的是從觀霧的大鹿林道,再走到馬達拉溪登山口直上大壩,然後可以銜接所謂的聖稜線到雪山。其實這一段登山界所孰悉的聖稜線越嶺步道,是泰雅族人早期的山岳古道。鎮西堡這一次的尋根之旅活動,是部落耆老為了要讓Y世代以後的年輕人甚至兒童,知道他們祖先當初是如何從發源地(Pinsbkan)遷徙而來。
泰雅族祖先流傳的故事,大霸尖山一直是個重要的故事題材,例如:大壩是泰雅族的發源地、大洪水時泰雅族人爬到大壩躲過了洪水的傳說、泰雅祖先曾經生活在大壩的周邊數百年等…
「尋根之旅」的第一天經過觀霧,鎮西堡部落早先已經跟雪霸國家公園申請,因為只有3天的行程,希望尋根隊伍可以直接驅車到馬達拉溪登山口,雪霸國家公園欣然答應。這也表示不論林務局或國家公園,在這幾年間他們與原住民族的關係愈來愈密切,也建立一定程度的互信原則,尤其是鎮西堡部落和司馬庫斯部落,對於山林的「共管機制」有了程度上的默契。從「轉型正義」的角度來看,它何嘗不是一種果實。
根據泰雅族口述傳統(Lmuhuw)史詩吟唱,那些早期祖先們口述歷史的流傳。現在大漢溪流域,沿著上游而下建立的泰雅族各部落,祖先遷徙的來時路,就是從思源埡口沿著雪山山脈經過大壩尖山,再往北邊的塔克金溪、白石溪的周邊山脈下來尋找新地。
(Hayung‧Tobuy Atayal 鎮西堡部落耆老
今天我們帶著青年兒童教導他們祖先留下來的傳統領域,從現在的馬達拉溪直上,經過九九山莊大概要走4小時,從那裡再到3050高地b'bu Balung(地名),以前直升機降落的地方,那是3050高地,再到quri Lupi(地名 中壩)避難小屋那邊。所以今天我們從這裡就要直接到達quri Lupi(地名 中壩)去那裡過夜避難小屋那邊,在那邊過夜。所有傳統領域的地名故事名稱,我們要教導孩子們。如果現在不教導他們,就只剩我們這些耆老,未來再也沒有人可以教了!因為所有長輩都走了。過去我曾經跟過他們,常常跟隨他們到山區各地方,那些山區。不論工作、狩獵我們跟著他們學,趁我們還留有祖先的山林智慧,希望能傳承下去給小朋友,那些沒有去走過祖先足跡的孩子們。明天我們會從Paga Buta(大壩)大概下午1 點多從那邊下去,我們會露宿在Ulay(北洋馬山)然後在下到鎮西堡部落。這3天我們不會再往回走到竹東的方向,我們就直接回到鎮西堡部落,那是第3天的行程了。)
(Tokan Atayal 鎮西堡部落小朋友
莊聖恩(有沒有原住民的名字?)
有Tokan,
(今天要去哪裡?)爬大霸尖山,(是喔,你第一次來嗎?看我要很驕傲地看我,你後面揹的是什麼?我看一下好,這一次是自己想要去嗎?還是你被迫?還是自己想要去挑戰?)嗯,媽媽叫我陪她....)
第一天從馬達拉溪登山,不常爬高山的我們,因為腿肌快要抽筋而嚴重落後,尋根隊伍已經離我們遠去。隊伍的路程規劃,第一天預計就要到達中壩山屋3050高地住宿,結果我們採訪組到九九山莊已經是下午將近4點。在那裡等候的鎮西堡教會Along牧師他們3個人,不建議我們繼續走到中壩山屋,於是我們就留在九九山莊住宿等待明天一早跟上。而Along牧師他們3個人還是繼續前往與隊伍會合,因為晚上尋根隊伍還有安排文化課程,後來聽說他們到達中壩山屋已是晚上9點多。
第二天早上4點起床簡單的吃了早餐,5點前我們(採訪組)從九九山莊出發往大壩,要跟尋根隊伍會合。一路像是爬不完的上坡,看到大壩已是日頭上山崗,沿路上遇到了幾個登山的人,他們多半都在凌晨3 點前就從九九山莊登大壩,回頭時在半路上遇到他們,他們捎來消息-尋根隊的領隊們說:「如果可以,希望我們採訪組就地返回,放棄這一次的採訪..」擔心我們跟不上,也是尋根隊伍的貼心,但我們一心要與尋根隊伍會合。我們抵達大壩與他們會合已是中午時分,這時尋根隊伍正要從大壩出發往馬洋池下切。我們幾乎沒有休息的機會,只能繼續跟著隊伍前進,並且我再次跟他們聲明,此行拍攝的主要目的就是馬洋山這一段泰雅祖先遷徙的路程。
從大霸尖山沿著馬洋山(Quzi)回到他們自己的部落鎮西堡,這一段路程不是一般登山客的路徑,這是數百年前泰雅族祖先沿著雪山山脈往北遷徙,經過大壩尖山再取道馬洋山,建立了今天大漢溪上游的各個部落家園。雖然也有部分登山客會走這一個路段登大壩,但必須要有嚮導熟悉路徑才安全。
(Ataw‧Yupas Atayal 鎮西堡部落耆老
那一座圓的山就是桃山,桃山瀑布源自那裡,桃山瀑布下去就是七家灣溪了(Kyawan),是大甲溪的上游(llyung Tmali),那是一個登山路口,思源埡口的方向應該是在那個地方,在桃山的後面。)
從中霸筆直而下首先到達的是馬洋池(Be'nux Bnaqiy 平緩沙地之意)。從中壩的3300多海拔一直往下陡坡到達馬洋池(Be'nux Bnaqiy)約2800多海拔,一下子將近下降了500海拔。在下坡路段我們遇到了某一中學的隊伍,他們剛從馬洋池(Be'nux Bnaqiy)登往大壩,我們隊伍掀起了加油聲,因為知道這一段上坡極具挑戰,非一般人能及,可想而知規劃他們的這一段旅程,肯定是專業級的團隊。到了第一個平台馬洋池(Be'nux Bnaqiy 平緩沙地之意)看到消防員正在做演訓,那是剛才聽到直升機送他們來的。經過了一個指示牌上面刻著Be'nux Bnaqiy(平緩沙地之意),Ataw Yupas說,那是7年前他刻的路標。
(Ataw‧Yupas Atayal 鎮西堡部落耆老
為什麼叫Quzi從前祖先來打獵,下雪下非常厚的雪,他們看到一頭公的鹿,就卡在大雪當中,牠動都不動了,眼睛也閉起來了,牠們測牠呼吸也沒在呼吸,結果老人說牠已經死了!他們就把tokan(網袋)掛在公鹿的角上面,掛這個動作叫做Quzi,因此老人說我們去對面看一下我們的陷阱,幾天以後回來再順路帶著這一頭水鹿回去,結果回來以後雪就開始溶了溶掉,那個鹿就復活起來然後他就開始走了,行動了,牠就把老人家的tokan(網袋)獵刀也帶走了,他們原來以為鹿死掉了,原來沒有,動物就是有那個叫做冷凍休眠。)
(Hayung‧Tobuy Atayal 鎮西堡部落耆老
為什稱它Quzi(馬洋山),南馬洋山脈前面的平台(馬洋池),從它的後面另外有一座山好像銜接在馬洋山的山頭,接了起來,所以祖先稱它Quzi(繫 銜接)。)
(Ino‧Yumin Atayal鎮西堡部落耆老
在山上走路小朋友放前面,年紀愈小的要走前面,要訓練他們對環境的敏感度,聽見什麼,看到路況,老人家在後面觀察小孩子,有沒有適應的能力,他一直看就是孩子千萬不能跌倒,以前孩子跌倒長輩還會打你一巴掌,他就是強迫你再怎麼走就是不會跌倒知道嗎....)
沿路下坡有時,必須越過陵線而不時的爬坡,前面的隊伍不停的前進,希望趕在下午4點先到達宿營區Ulay(地名),張羅宿營的位置並且找飲用水準備晚餐,否則天暗了就會很不方便。殿後的我們一開始腳程跟不上,一路又要拍攝、提問、記錄。還好有Ataw Yupas耆老跟著我們,沿路上他不時的說明地理位置與祖先曾經的故事。
(Ataw‧Yupas Atayal 鎮西堡部落耆老
中午我們從大壩那邊出發下來,但是Tasaw老師他們是清晨從九九山莊爬到大壩,再從大壩跟我們下來到Quzi(馬洋池),路程不斷的下坡上坡現在到了Pqerang這裡,這裡是南馬洋山,為什麼老人家稱這地方為Pqwrang(豆子之意)最主要就是這邊2900多海拔,對 2900多海拔相當高了,如果是夏天冬天更不用講,如果下雨或陰雨天就會下qerang(豆子)冰雹會下來,所以老人家稱這地為Pqerang(下冰雹之意)。)
(原民臺族語新聞記者 Ohay‧Swana Amis
今天3點50分就起床了,4點吃飯然後整理東西5點我們就從九九山莊出發一直爬,因為要跟上尋根的整個行程,他們已經在昨天晚上在中壩的那個山屋休息,我呢,我在1.6公里的時候腳就一直要抽筋,我幾乎那一段路到九九山莊走了7個小時,走得非常辛苦!但是又想放棄但是沒有,我們今天就是一早5點出發趕上他們到大壩的時候已經12點了,12點很簡單的扒了兩口麵,從大壩又繼續走往馬洋馬洋山經過馬洋池,到現在已經5點多了,我已經走了12個小時,好辛苦喔..好辛苦好想哭....)
可以理解這也是團隊們在中壩看到我們不放棄採訪另外做的安排,真難為他們,我們這些殿後的隊伍抵達宿營區已是傍晚6點鐘了!
(Lahuy:Ma Ma 很好喔 這就是Mknazi(支系)祖先的古道由此而來,這個才叫做在山上走路啦....
Yapit:不簡單喔 Tasaw老師.. (這一生難忘) 這是我們祖先的路....)
Ulay宿營區之所以稱為烏來Ulay(礦泉之意)是因為這附近有一處含鹽分的泉水,動物一向喜歡來到礦岩泉水舔食鹽分,聽Ataw耆老說,有時為了要引動物前來,獵人會刻意用鹽巴抹在泉水的岩盤上。不過今年雨量太少泉水是乾涸的,隊裡的年輕人只好往下切200公尺深的野溪取水。
第三天清晨4點多有人早已醒來準備迎接日出,昨晚耆老已經預告這裡有一個平台,5分鐘路程視野開闊可以觀看日出。於是我們準備好相機或手機,就像一群早起的鳥兒來到了觀看日出的平台,屏息等待…。Ulay宿營區海拔約2800等待日出面向東方一眼望去,雲海無邊無際,金色的浪花,遠處冒出無數個山頭…美不勝收。以前的泰雅獵人過往的族人們,是不是也因為這般的美景聊慰心中的孤單和辛勞呢?
日出拍完回到宿營區,大家都已在整理環境收拾營帳收納自己的裝備,接著吃豐盛的早餐。回想早期的泰雅族人在山區路途的往返是如何張羅餐食,我聽長輩說早期的族人一天只吃兩餐,如果食物充裕偶爾才吃得到三餐。至於在山區的路途上恐怕身上帶著煮過的芋頭、地瓜便當或燒烤獵物隨便吃吃罷了!哪來的那麼多樣菜色和白米飯。吃過早餐之後接著是文化課程,這3天的尋根之旅不單是尋找祖先的遷徙腳蹤,很重要的是藉由每一次下榻的定點給予文化課程的教育。
(Ino‧Yumin:記住樹枝方向要弄清楚,關鍵在這邊,放反了就是往反方向走....
Hayung‧Tobuy:像這一支他們會這樣子插在地上,他們會折幾個,好像好幾個人已經先去了!這是看的出來是人工的不是自然掉下來的..你看他們會這樣子折,這樣做表示有好幾個已經先回去了這樣的標示。)
(Along‧Yupas Atayal 鎮西堡教會牧師
好 再說一次來gaga na tayal(泰雅規範)它就是社會的一個規範跟部落的gaga(規範)如果我們不知道這些傳統規範那就亂了套,如果社會規範如果沒有社會的法律部落的儀式都沒有了,我們可能隨便生活在部落當中,別人也就不會尊重我們,等一下我們做完禱告之後,我們就有小小的儀式,你們上裝後揹起背包第一次上山的,耆老Hayung會想辦法把你的屁股打黑青,打的儀式,不要忘記。我拿鹽巴的意思就是我們不要忘記在上帝恩典中聖經有講說做光做鹽,鹽巴它可以調味,它可以調味,除了調味它可以防腐嘛!它非常多的功能,所以聖經很看中鹽巴,然後我們要做光,光可以讓你心情更好,它可以晒乾棉被,那都是非常的有意義,所以人生當中儀式很重要。)
第三天的路程預計下午4點前應該可以抵達鎮西堡登山口,完成這一次的尋根之旅。從Ulay馬洋北山沿著山脊而下,時而越過稜線,時而筆直而下,有很多的路段都是在箭竹林裡摸索,恍如迷宮寸步難行,稍不留神就會迷路。最後一次撇見大霸尖山已是在遙遠的天邊了。
(Ataw‧Yupas Atayal 鎮西堡部落耆老
看到對面那個收發台看到沒有白色的,然後宇老往後面看到鳥嘴山北得拉曼山,有沒有看到那個石壁北得拉曼….)
經過了鎮西堡B區神木群,已離登山口不遠了。
(Ataw‧Yupas Atayal 鎮西堡部落耆老
我們到了鎮西堡的神木群,我們下來的叉路就在這一棵神木邊,這就是往大壩的陡坡路徑(我們就是從那邊下來的)對 我們今天從Ulay下來的我看看現在幾點了從Ulay是9點現在3點51分。)
最後一批的我們,絲毫不浪費一整個晝日的時間,約莫6點天暗時分抵達鎮西堡登山口為此行畫下了圓滿的句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