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 macinanao do rarakeh a mamareng so apzapzatan
許多民族廣泛使用竹子,高雄茂林區的多納魯凱族也不例外,但隨著時代變遷,擁有這項技術的族人愈來愈少,耆老期盼年輕族人能主動學習,讓傳統技藝不會失傳。
用小刀,取下需要的厚度,再用嘴,將竹子最表層的皮取下,才算完成竹編製作的第一步。"竹"的使用,活用在許多民族,茂林多納部落也不例外,過去許多生活用具就是竹製品,像是隨身包"Kanibi "或是飾品包"Taletaleb"。然而從採集開始,就充滿挑戰 ,因適合製作物品的長節竹"Balebale",多生長斜坡等地面不平地區,因此光取材就得花上不少力氣。
取材完畢後,就是從中淘汰不合格竹子,竹節太短、表面有瑕疵、過老或過幼也都不行,挑選標準十分嚴格。歷經重重挑選後,就要開始進入繁複的編法步驟,三條為一組,共九條,作為第一層,依照三上三下原則,依照紋路,一條一條往上加。
而如此心細的工作,是以前部落女性都要會的技能,而如今隨著時代演變,這樣技術也步步走向凋零。就多納部落來說,就僅剩下94歲的耆老Mumuni 和她的女兒,也是唯一的徒弟Ipulu還習得這項技術。對著鏡頭,耆老Mumuni 也大方分享剛開始接觸竹編的過程。
(多納耆老 Mumuni 魯凱族 V.S Mumuni的女兒 Ipulu 魯凱族:
tao do 多納 V.S anak ni Mumuni
十二 三歲的時候,她的媽媽在做的時候,我的媽媽一直在這裡工作,她就一直在旁邊看,一直練習)
(Mumuni的女兒 Ipulu 魯凱族:
anak ni Mumuni
她一老了,她就開始常常說,你們快點學 要學,不然以後沒有人會做,我現在在做,也是怕,怕會失傳)
耆老Mumuni 說,從前婦女們會邊做手工,邊唱歌,想起那段時光,她也唱起歌來。而為保存技藝,公所也積極尋找資源,也盼年輕族人能夠來學習。
(茂林區區長 宋能正 魯凱族:
panirsirngen do 茂林區
也希望開班,我們當然很希望開班,學這個部落的文化傳承,這樣子的話,我們的東西就可以保存下來)
文化技藝的保存,首先要靠部落自己來努力,耆老期盼能夠將這項技術傳承,保留在族人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