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30
記者
Husung Nahaisulan(曾世偉) / Batu(戴亞盛) 台北市

異位性皮膚炎發作好惱人 食藥署分享3治療方式

冬天到了,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容易感到乾燥搔癢,可能還會出現紅疹、脫皮、滲出組織液等症狀,對此,食品藥物管理署,分享三大治療方式,提供民眾參考,改善皮膚不適的困擾。

乾冷冬天,可能造成異位性皮膚炎更加嚴重,食藥署指出,異位性皮膚炎發作,牽涉到多種機制,一般常見的輕微異位性皮膚炎,可透過皮膚保溼劑、皮膚止癢劑與外用類固醇,三大治療產品改善。外用類固醇是目前治療主力,但長期不當使用類固醇藥品,停止用藥可能會出現戒斷反應。

(食藥署藥品組科長 林邦德:
6月的時候就警告業者說,外用類固醇戒斷的症狀的話,請他諮詢醫療專業人員,看看是否採用其他的治療,或者是停藥的方式,來解決這樣的問題)

食藥署表示,目前全世界約有5到20%小孩,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社區藥師鄭文柏提到,曾有家長因對疾病認知不足,使用偏方,反而帶來反效果,建議避免挑選,香料與某些容易導致刺激的防腐劑產品。

(社區藥局藥師 鄭文柏:
我們一般有分乳液,更油一點的乳霜,跟最油的油膏,其實個案就可以,視他的這個需求,在哪一個季節,然後皮膚的耐受程度)

醫師提醒,異位性皮膚炎保養三大關鍵,積極保濕、避免過敏原暴露、避免刺激物質接觸,同時,應改善日常生活型態,減少攝入致敏食物,保持環境整潔等,改善皮膚不適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