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與台灣大學城鄉研究所合作,並邀請紐西蘭tepapa博物館研究員,一起在屏東霧台舉辦國際工作坊,透過跨國、跨文化的交流,共同探討原住民族面臨的未來。
台灣大學城鄉所學生以及來自紐西蘭的研究員,一起走進屏東霧台鄉最遠的阿禮部落,部落領袖Lavuras盛裝迎接他們。
莫拉克風災後Lavuras致力復振部落產業,現在兒子、媳婦也一起投入,努力將近10年仍面對很大的困難,就是很少人願意回來,這似乎是全球原住民部落的共同問題,同行紐西蘭學員也為他們獻上一首歌。
(紐西蘭毛利語復振老師 Megan Grace 毛利族:
他們的部落和我的部落一樣,沒有青年,他們不願意回家鄉,逐漸地他們會失去他們的歷史,他們的語言 他們的傳統慣習 ,他們將會迷失,
因為他們離家鄉很遠)
(阿禮部落青年 Laucu 魯凱族:
我們真正的憂傷是,這裡的人非常少了,曾經一個2百多人,3百多人的部落,如今只剩下10個人還住在這邊,這是我們現在的困境,但是就像歌曲說的一樣,就是風帶走我們的憂傷,雨水降下來為我們帶來歡喜,歡喜的豐收)
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這次與台灣大學城鄉所合作,並邀請紐西蘭tepapa國家博物館研究員,到霧台進行南島走讀工作坊,其中也有不少國際學生來參與,都留下深刻印象。
(台灣大學城鄉所義大利籍學生 Xhesjana Haxhiu:
原住民族人的歌聲,我喜歡他們透過歌傳達訊息,觸動心裡的最底層,即便他們唱著不同語言)
(台灣大學城鄉所副教授 黃舒楣:
我覺得特別感動的是說,是神山的中生代 青年人,然後來協助帶領我們,所以我們是來學習,現在我覺得真的是可以看到,原住民族群自己的能量)
工作坊內容從樂舞、藥草、產業、天災,多面向認識霧台魯凱族人生活現況,從彼此看見中也給彼此往前的力量,雖然困境沒有解答但仍繼續尋找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