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要讓原住民族豐富的藥用植物傳統知識,獲得有效的保存與傳承,歷經20多年的田調與研究,第一本原住民族藥用植物誌邵族篇,在南投魚池伊達邵部落辦理新書發表會,希望透過這本書的出版,讓更多人看見原住民族傳統智慧,也讓這樣的智慧可以獲得傳承與運用。
歷經20年研究51次訪談,以及無數次的田調與採集,台大園藝所博士嚴新富,在獲得原民會補助與出版商的支持下,終於出版了第一本,以邵族文研究基底的"臺灣原住民族藥用植物誌",為原住民族藥用植物的運用與發展,開創新的契機。
(作者 嚴新富:
這本書裡面我們大概主要是分成兩個部分,第一個就是根據族人的病痛,去做分類,比如說肚子痛的時候,怎麼辦?用什麼藥處理等等,第二個就是所謂的植物的部分,植物介紹的部分,那植物介紹的部分我們就會把這個植物,用在哪裡,所以這個在地知識,是可以這樣連結在一起,所以我們大概以這種模式去處理。)
(出版商 魏德文:
再從這個植物再來去探討,這個民族的關係,所以這個文化來講,對生活對醫療對於這個祭儀,都有很大很大的關係,所以透過這個書籍的出版,能夠保存下來,能夠傳承,甚至於可以發揚光大。)
這本書厚達五百多頁,不僅耗時20年的巨作,裡面更是有一些邵族已故耆老,他們所知邵族傳統藥用植物知識的典藏,再透過作者長年的研究與分類,將邵族傳統智慧以及對植物的研究,做最完整的呈現與保存,也讓第一次看到這板書的族人感經驚訝。
(邵族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 巴努‧嘎巴暮暮 邵族:
看到幾百種什麼治肚子痛的,還有治癌的藥草都有,但是礙於說現在整個農業的開發,邵族的土地也沒有了,如何再去認識這樣的一個,藥用植物實在是,還好他把這個資料保存起來,那將來有這樣的一個基礎這本書的話,我們就可以復育。)
(文史工作者 簡史朗 博士:
這個書能出版,回歸到部落裡頭來,它有好幾層的意義,因為這個是耆老的腦筋裡頭,很抽象的知識,現在把它具體化,形之於文字,形之於圖像,那這個就牽涉到一個民族的,對植物的認知、使用,他的知識系統裡頭的,很重要的一部分。)
透過這本書的出版,除了可以讓更多人認識,台灣本土許多藥用植物的知識外,也進一步可以讓人看見原住民族傳統智慧,以及這樣的智慧中,可以做出對世界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