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07
記者
Kimliyan(陸萱) / Batu(戴亞盛) 屏東縣

馬卡道青年復振傳統刺繡 重塑文化樣貌

來自屏東縣高樹鄉的馬卡道族年輕女生陳以箴,在田野調查中意外發現,一批祖先留下的刺繡品,成為了馬卡道族青年們,挖掘身分故事的關鍵路徑,他們要從繡品中的圖紋、針路等,來揣摩過去祖先們的生活軌跡,一起來聽聽他們的故事。

(復振繡品青年 陳以箴 馬卡道族:
mimong no vazay a tao
因為就如同很多平埔族群,面臨的難題一樣,就是馬卡道族他其實目前能夠,去掌握跟運用的所謂的文化材料,其實是相當的有限的)

她,是陳以箴,也是來自屏東縣高樹鄉的馬卡道族。

耐心地解說繡品上的圖文,他們是一群馬卡道族青年,他們會聚集在這裡,原因為兩年前,陳以箴在田野調查中,發現到了這一批繡品。

(復振繡品青年 陳以箴 馬卡道族:
mimong no vazay a tao
可是當我們發現到有一批刺繡品,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們環顧四周好像還沒有人,針對這個工藝本身,這個技術本身 這個圖紋,這個用色這個繡線,這個形制去討論,還沒有 就是,其他族群也許有 但是就馬卡道族而言,這些東西就是沒有任何人去討論過的,我們就覺得我們這些年輕人,好像有機會 從這個東西開始)

幾近失傳的圖紋,如今得以重現天日,這是陳以箴從大學時期加入學運社團後,因為開始接觸原住民族的議題,也結識不少原民好友,過程中也讓他回頭尋找自己身世的契機,讓她意識到馬卡道族的文化快速流失,就像其他平埔族群遇到的問題一樣,族服、古文物在時代變遷中被迫掩埋丟棄,因此當找到這一批繡品時,對於這些馬卡道族青年來說,無疑是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一針一線將劍袋的輪廓繡出雛形,本身是客家人的廖秀枝,起初是兒子發現自己是馬卡道族的身分後,跟著兒子一起投身馬卡道族部落營造計畫,也開啟了馬卡道族的刺繡工藝學習之路。

(織女 廖秀枝:
tominon a tao
其實我學這個沒有很久,然後回去就是覺得還滿好繡的,滿有興趣的然後就開始摸(繡),摸(繡)到尾巴自然而然就會覺得,很有樂趣不覺得累,一直繡一直繡這樣子)

(復振繡品青年 潘智傑 馬卡道族:
mimong no vazay a tao
原先我說過我們去調查的時候,還不知道這件文物是誰的,到後來(計畫)第四年,才發現文物的後代還在,然後文物的後代原本跟我不熟,後來他說 喔 我們是親戚,你不知道嗎 然後我才知道,刺繡者是我的曾姑婆)

一件刺繡文物,揭開身世謎底,串起家族親情,也讓在追尋馬卡道族文化與自我身分認同上,更添幾分堅定。然而,歷經一代代抗爭的平埔族群正名之路,在挖掘古物意涵的同時,藉著去年憲法法庭的釋憲,讓未獲得法定保障的平埔族群身分,撥雲見日。

(復振繡品青年 陳以箴 馬卡道族:
mimong no vazay a tao
目前為止我的期待跟企圖,都是搞清楚到底現在馬卡道族的長相,它的質地 它的內涵是什麼,過去固然有很多學者做了很多研究,但是其實在我們這個地方,深入蹲點的沒有很多,所以我覺得我現在還在做很多,第一手的訪談跟第一手的調查,而這些東西都還沒有被仔細的,整理跟梳理)

儘管平埔族群的身分固然在法定制度上,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文化復振工作仍是奠定族群基礎,不可審略和忽視的過程。

(復振繡品青年 潘韋縉 馬卡道族:
mimong no vazay a tao
我的想法就是,愈用力的刺繡,就是能愈接近祖先這樣子,就可以知道就是,祖先那時候在刺繡的心情是怎麼樣,他(祖先)是保持著用,譬如說要送給子女,或者是要送給另外一半的感覺)

今年才大二的潘韋縉,還透露依稀記得小時候,家中長輩仍使用馬卡道族語對話,只可惜長輩過世後便失語了。不過作為相對年輕的文化傳習者,他仍抱持著正向的態度,將持續手拿針線,彷彿也是將傳統圖紋繡成自己的第二層皮膚,在傳統與現代之間,一步步重塑當代馬卡道族的樣貌。

(復振繡品青年 陳以箴 馬卡道族:
mimong no vazay a tao
大家聚在一起才互相的指認,原來我們是一群共同的夥伴,我們可以來討論看看,我們要怎麼一起呈現,我們要怎樣讓大家認識我們自己,但是我們同時也要去保留,我們各部落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