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14
記者
Kacaw·Mayaw (周浩伊)/uliu(郭亞文)/ 桃園復興

童發燒送醫不及亡 再掀原鄉醫療不足討論

日前,阿里山鄉一名男童因為發燒送醫,就因為車程較遠,延誤急救的黃金時間,到院急救後仍是宣告不治,是讓原鄉的醫療量能問題,再次浮上檯面。

7日上午,阿里山一名男童發燒但送醫路程較遠,家屬駕車花費2個小時才到醫院,延誤了急救的黃金時間,到院急救後仍是宣告不治。但這樣緊急後送的不幸消息,再次凸顯原鄉醫療量能的不足。

(佳志部落居民 施先生 泰雅族:
(車程)大概半小時吧,比較遠的(部落)不一樣了,大概一小時多吧。)

(桃園市復興區醫師 高揚威 泰雅族:
那急診就是以至於說很多原住民在第一線,沒有辦法得到立即性的一個緊急醫療照護,以至於他沒有辦法,留著他的命到後送的醫院去。)

目前在原鄉地區民眾就診,大多是依賴衛生所以及巡迴醫療車,但若遇到緊急或是重症患者,則是要到市區的醫院就醫,甚至是醫學中心的大醫院來做治療。對此,服務於原鄉的高揚威醫師就指出了,影響原鄉急重症治療的兩大原因。

(桃園市復興區醫師 高揚威 泰雅族:
那環境概況在山地區域來看,它普遍都是地幅非常大,交通非常不方便,人口的稀少以及部落的散居,因為這樣的一個很多的負面條件,以至於造成民眾他的就醫,相對地遇到很多的困難,那第二個就醫療資源來看,第一個醫師的醫護人員的人數,相對跟都會區來講相對偏少,所以少有的醫療資源,他反而有集中化(的可能)。)

以桃園復興為例,在地醫療院所僅有6家,並且都集中在前山地區,若要舒緩醫療量能的不足,高揚威則指出,需要確實落實衛福部所提出的"IDS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加強導入鄉外的醫療資源,進入山地離島鄉提供服務,包含整合完善的醫療服務,像是夜間門診和急診,再配合各地需求、提供合適的居家照護及衛生教育,最重要的是讓當地民眾免去舟車勞頓之苦,落實醫療服務更具可近性與便利性。

(桃園市復興區醫師 高揚威 泰雅族:
由醫學中心來做center,然後再結合醫院,或者當地的會生所或者診所,來結合執行所謂的IDS計畫,這樣來講才能夠對一個全鄉,尤其特別偏遠部落,才能夠有醫療資源漸進。)

高揚威指出目前仍有資源分配不均、以及機器設備不足的問題都等待解決,但若真要因地制宜的完整運作,仍是考驗著醫療體系及公部門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