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台灣受到降雨不足,以及今年寒流一波接一波影響,有生態專家發現今年螢火蟲,破蛹成蟲的時間延遲,這也讓那瑪夏區公所原定在3月18號登場的賞螢季,延後一禮拜舉辦。
原本3月是南台灣欣賞螢火蟲的重點季節,但有生態專家指出受到今年降雨量不足,加上寒流接連來襲,導致原本要成蟲的螢火蟲,無法順利生長。
(電訪 生態專家 吳加雄:
去年一直到現在,南部並沒有下足夠的雨,現在是牠最關鍵的蛹期,牠在幼蟲要化蛹的時候,必須要土壤相對濕潤,牠才能夠鑽到土裡頭去化蛹,土壤過於乾燥,而且上頭沒有足夠多的植物,或者是植被來保護牠的話,它很難鑽下去化蛹。)
這也讓那瑪夏區的賞螢季也受到衝擊,區公所原本預期黑翅螢會在3月18號後大量出沒,但經過探查發現,目前數量仍不多,因此賞螢季延後一禮拜舉辦。
(那瑪夏區公所祕書 周浩祥 布農族:
跟往年比較的話,應該是3月18螢況就會非常好,那今年就是到了3月18號,可是螢況還沒有比去年的3月18號還要更好,經過就是說我們的分析跟往年的調查之後,我們就會延一星期。)
生態專家指出2021年也發生過類似狀況,但最後螢火蟲整體數量並未減少,今年族群數量會不會有變化?還有待觀察,但預期1到2周就能看到螢火蟲飛舞盛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