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14
記者
綜合報導 台北市

AI發展衍問題 監管.法規制度未來重要課題

AI技術發展為產學界帶來新改變,也同時引發「AI是否會取代人類」的討論聲浪。有專家認為,一些高度重複性的工作很有可能被AI取代,然而AI成長速度日新月異,恐面臨到隱私、監控、內容偏見等問題,相關科技運用恐需制定法律以及專責機構監管,將是未來重要課題。

(聲音來源 動畫公司特助兼AI繪圖師 斑斑:
等等改成黑色短髮,再讓它生成一次。)

輸入關鍵字、設好參數,一分鐘不到,一位俏麗女孩、立刻出現。

(動畫公司特助兼AI繪圖師 斑斑:
跳不好看 我們就要去試各種方法,去讓它變得可以好看。)

有了外型特徵,再加入骨架運算後,角色就能依照骨架的模樣站立,而且從五官、服裝到背景,都相當精緻。AI繪圖軟體興起,為動畫產業帶來重大改變。

(動畫公司創辦人 林家齊:
AI可以協助我們在這塊,就是比較快速地去給我們的客戶,看到一些不一樣的感覺,不會變成說設計師或概念設計師,他們一直在畫不同的圖案,然後我們可以比較很明確(執行)那個方向。)

這家動畫公司,在2年前逐步將AI加入作業流程,提升動畫製作效率,過去要花1個月才能完成的作品,現在可能1天就OK,而且製圖成本也變低。

(動畫公司創辦人 林家齊:
就概念設計師 有想法的然後去繪製,繪製的成本其實在1萬到5萬,你說AI它其實就可以快速的去照我的想法去生成,以完成圖來說大概在5百到1千。)

短時間生成影像是優勢,但就算關鍵字下得再精準,細節和美感,都還要靠人把關。

(動畫公司創辦人 林家齊:
這不意味著是,原本的概念設計師的工作被取代,他們有很多,他們的想法跟創意,那個才是他們最重要的東西。)

(這張的話,它就直接的,那個白是很明顯的。)

依照老師講解,從形體勾勒再逐漸畫出細節。美術系學生練習素描,讓基本功更紮實。

(多點層次!)

不過,當美術人才養成和AI技術茁壯,兩者碰撞所引發「被AI搶飯碗」的討論,這是否又會成為學生隱憂?

(文化大學美術學系學生 陳明姿:
(AI)有些東西會跑掉,最主要就是手指,我們可以去給它改進,然後它會幫助我們的就是效率更高。)

(文化大學美術學系學生 孫緹:
比如說,它抓取很多不同繪師的創作,產生的一個東西,所以它要再創新的話也是需要我們,除非它有自己,就是它可以思考什麼的,因為就是審美這個東西是會一直進步的。)

(文化大學美術學系助理教授 劉冠辰:
我們可以透過就是這樣生成的部分,成就他們可能原本只是空想,或必須要比較實體的方式去作操作,(創作者)故事跟背景,還有所有的五感跟情緒,這些東西我覺得AI這東西,可能是沒有辦法就是取代的部分。)

AI技術發展為產學界帶來新想像,但更被外界關注的,還是哪些職業、工作會被取代。

(玉山金控科技長兼AI金融科技協會理事 張智星:
完全是電腦化的工作,(舉例)寫一些促銷文案、簡單的圖等等,真的立刻被取代掉,你的價值就是每個月20美金(付費AI)而已。)

專家指出像簡單的促銷文案寫手、金融、服務業的客服,以及工廠生產線和辦公室文書行政中,一些高度重複性的工作都可能被取代,但這種危機也可以視為轉機。

(金控科技長兼金融科技協會理事 張智星:
它是增強你的能力,金融產業來看,每個業管都要有一個Chatbot(聊天機器人),針對某個特定的族群,幫我寫一個文案出來,這個我們已經內部在試了,其實效果都非常好(AI技術)做了很久,只是現在會長得越來越快,GPT3.5(聊天機器人)可能9歲,到了GPT4它可能已經變成15歲了,所以它後面會跳得更快,因為有一個成功的路徑可循。)

人工智慧的成長迅速,除了顛覆產學界認知,還牽涉到隱私權、數位監控、錯誤或偏見的內容輸出,以及著作權等倫理問題。在了解相關應用同時,監管和法律制度的建立該如何進行,也會是AI世代下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