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很多族群來說,小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南投卡里布安部落也啟動復振行動,然而在復振的過程中族人也發現,部落對小米的記憶逐漸流失,過程中也出現困難,除了藉由教育傳承文化,透過觀光推廣小米的策略,也讓族人反思是否失去原本的樣貌?
近幾年台大啟動小米回家的行動,讓闊別幾十年的小米回到原產地,原產地之一的南投信義鄉,近年也開啟小米文化復振行動,不過族人就指出部落的小米印象逐漸流逝,期望透過教育的方式延續文化記憶。
(部落居民 Lupa (幸秀鳳) Bunun:
如果種的話可能就,頂多種給小朋友看,這個是小米maduh給小朋友看,要不然有的人可能吃過(但)不知道長怎麼樣)
(卡里布安村長 Goad Tanapima (田金城)Bunun:
對於小米的印象的耆老已經不多了,對於我們原住民族群來講(小米)又是很重要的文化遺產,現在有很多實驗小學,在種植小米的這些族人,可以邀請他們回到學校,做一個所謂小米復育復振的教育)
如此,復振小米的同時也促進部落耆老及孩童隔代間的共作模式,銜接祖先的小米印象。然而,文化發展的同時也牽動著部落觀光的命脈,部落主席Nieqo也時常反思,部落發展文化觀光時,是否會失去原本的樣貌?
(部落主席 Nieqo Soqluman Bunun:
可是如果它的方向,先後順序錯誤的時候,它的持久性就會沒有,達到的社會教育,也就不會那麼的重,觀光的文化面可能會是因應,別人想要的文化面,然後去創造出來,而不是我們原本該有的樣子)
對此,植物園組長董景生也點出,保存小米之於生活、乃至文化生命的重要性。
(林試所植物園組長 董景生:
它不只是農業生活的一部份,它也跟社會生活息息相關,那文化流失的同時,當小米品種不在 它背後不是,只是一個品系的消失,它也是代表這個品系的文化,不只是名字 也包括,整個生活方式的慢慢的消失)
面對全球極端氣候,小米基因的多樣、更具耐旱等特性 ,有望成為未來部落農業新興的發展方向。持續找出方法,延續祖先的味蕾,再次喚醒人們心中的小米記憶,也讓當代原民能夠重新咀嚼文化中的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