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2
記者
Kacaw·Mayaw(周浩伊)/許家榮 台北市

"混血人"台北展出 分享部落行旅相遇故事

帶領你走進一個探究多元身分、性別、文化記憶的展覽,在台北當代藝術館,有6名藝術家透過部落行旅、相遇,用不同的媒材呈現身份認同、飲食、和神話故事,分享給民眾有別以往的感官享受。

藝術家透過影像紀錄,探索泰雅族神話故事迭馬哈霍伊與酷兒空間的生存模式,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混血人》特展,邀請6位藝術家從身分認同、飲食、性別、文化記憶和神話,分享部落行旅的相遇故事。

(藝術家 Ciwas Tahos (林安琪) 泰雅族:
我那個時候在連結這個姿勢的時候,我其實是想到這個空間的生存,跟它的死亡 怎麼樣透過這個作品去把這個對話打開。)

(藝術家 Siyar Moses (阮原閩) 賽德克族:
自己創作的脈絡就是,如何找回自己的一件族服這件事情,然後我就開始進行所謂的學習傳統的地織機,其實給予了我某一種反身自己,然後來有反身族群,從傳統跟當代的某一種關係作為思考。)

另外一名水墨藝術家,透過一次爬登花蓮阿美族聖山-奇拉雅山的經驗,以霧氣繚繞的氛圍,將無形的感官享受,幻化成有形的符碼。

(藝術家 高安柏:
就在爬聖山的時候,我們就會聽到一些風吹草動或是聲音,腦袋就會開始有個畫面,想要去猜這個是誰的聲音,那我就會試著去把這個氛圍,把它轉化成一個畫面,透過轉化的方式就是傳統水墨的春法跟紋理的部分。)

此外,混血人也將展覽搬進數位世界,將奇拉雅山的形象,建構成穿越神話的展區,延伸藝術家感官表現與詮釋。

(策展人 段沐:
除了有實體的藝術家作品之外,我們也做了一個線上的虛擬展區,那其實虛擬展區是呈現過去,藝術家與現代的作品,以及就在在整個踏查的過程中,所經歷的自然因素或是一些身體感。)

(策展人 蘆芛:
混血人它不只是身分上的一個混合狀態,它也是不管媒材上或者文化上,試圖開拓出很多,不管是多元的性別,或者是多元文化,或者是多元的工作方式,多元媒材的探討。)

然而,隨著時代的更替,探究文化、藝術也有多樣發展,《混血人》跨域連結詮釋藝術,也讓當代原民議題有了更多討論空間。而《混血人》展覽即日起至10月15日,在台北當藝術藝術館盛大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