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7
記者
zemzem (古聖典) 台東市

科技.機械化導入促發展 保存原民農耕知識

為支持原鄉地區農產業發展,農委會自111年起,透過全台共11個農改場,依各地環境氣候及農業需求,協助部落導入科技元素與機械化生產技術,同時結合中研院建置數位典藏資料庫,截至目前共保存了155項原住民族傳統農耕和食文化知識。6月28日上午農委會是在台東舉辦了成果發表會。

機器經過的地方,小米秧苗自動排排站,筆直地插進土裡。這是由台東農改場仿效日本蔬菜栽種設備,近期研發改良而成的小米移植機,使農民擺脫傳統人工播種插秧,不僅省時、省力,每分地收成產量,更有了大幅度增加。

(金峰鄉青農 高世忠 排灣族:
cucutakuaumuma 高世忠  Paiwan
以前我們一分地只有160公斤,現在已經加到了200公斤,而且人力部分,務農最貴的就是人力,但透過我們一些農機具的使用,讓我們非常非常的方便),以及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

除了小米栽種技術的提升,另外農改場也研發新式太陽能自動趕鳥器,使部落小米產業進入2.0時代。

(農委會副主委 陳駿季:
malialualuisa langica parana 陳駿季
我們在整個科技的導入,第一個重點就是,確保我們所有的物種,本身的一個品質,然後透過這樣的一個方式,在後端的技術的加值,包括機械化的一個導入)

為支持原鄉地區農產業發展,農委會自111年起,透過全台共11個農改場,依各地環境氣候及農業需求,協助部落導入科技元素與機械化生產技術,同時結合中研院建置數位典藏資料庫,截至目前共保存了155項原住民族傳統農耕和食文化知識,6月28日在台東舉辦成果發表會。

(關山鎮農民 潘寶瑩 阿美族:
cucutakuaumuma 潘寶瑩  Amis
透過長輩他願意講,我們紀錄然後變成商品,變成可以販售的一個產業,我覺得那個才是更重要的)

面對原鄉產業面臨老化缺工及技術匱乏,農改場從保種、生產及加工等不同面向,導入科學及機械化技術,使作物由零星種植,升級到經濟栽培,大幅拓展發展契機;而農委會目前也正研擬生態給付政策,支持原民友善、有機農耕,將分為維護給付、營造給付、成效給付等3種方式實質回饋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