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8
記者
Kacaw·Mayaw(周浩伊)/許家榮 台北市

博覽會實例討論 探究照服體系文化敏感度

台灣國際照顧博覽會登場,客委會也舉行長照服務新思維論壇,探究醫療、長照體系當中的族群文化敏感度,邀請各界學者、社會工作者分享國內外實際案例,找出台灣在地的可行服務模式,讓福利服務更貼近每一位受服務的長者。

台灣國際照顧博覽會盛大登場,從科技到跨域連結,長期照顧成了兵家必爭之地,行政院推動長照2.0、原民會也廣設文健站,讓部落長者就近接受服務,不過隨著台灣逐漸邁入超高齡社會,長照服務也更細緻了,針對醫護人員、社工、照服員的文化敏感度,也成了各界聚焦的重點。

(客委會副主委 范佐銘:
我們在2026年就進入超高齡社會,那這樣的社會裡頭 我們的老人人口,我們講老人65歲的長者 已經有500萬了,透過今(8)天族群文化敏感度的研討會,讓我們的業界 或是公部門 都知道說,我們在照顧長者的時候,有一個文化面向的思考)

對此,學者表示國內的教育體制,仍缺乏文化素養的培訓,在臨床實踐的過程,可能造成照顧者缺乏同理心的情況。

(臺中科大副教授 怡懋・蘇米 太魯閣族:
首先他(學生)要對他的族群有認同,如果他不了解到之前的,我們的歷史背景,甚至文化的傷痛的這一塊,他就很難真正同理,到底我們族群要的是什麼,學校端的(文化)培育這一塊,這個的確目前為止還是很缺乏)

另外,隨著進入超高齡社會,長者失能程度會更高,學者擔心文健站的照顧量能會不敷使用,期盼能從C級單位提升至複合型服務中心的B級單位。

(洛卡賀社區長照機構執行長 孔秀蘭 賽德克族:
那因為在和平區它算是,一個多元文化族群的場域,那一剛開始原住民幾乎,都沒有人要過來我們這邊(日照),因為他們都選擇去文健站,但是如果要針對那種,需要專業性的照顧的話,那我們日照中心的專業人員,其實他所提供的服務,其實是比較更專業 更貼切一點)

(臺中科大副教授 怡懋・蘇米 太魯閣族:
如果今天文健站未來的政策方向,是能夠慢慢地 持續地培育一些照服員,能夠走向更專業的方式,甚至也不是所謂的外展,而是他轉型成部分的B單位的方式,可能更適合在原鄉)

然而,今年5月通過原住民族健康法,原鄉的醫療、長照服務也突破重重困境,范佐銘也期待各部會在政策擬定時,能夠納入台灣多元化,讓台灣落實醫療平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