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即將在10月5日正式展開,今年特別邀請金馬導演陳潔瑤擔任影展大使,而入選的31件作品,就有4位原民導演的作品,獲選民族誌影展。
不同的地點、文化、事件,用不同的媒介呈現出來,2023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將在10月5日隆重登場,今年共募集來自98個國家、1343件作品,並精選31部,貫穿此次影展主題媒介/記憶,而此次影展宣傳大使,更是邀請金馬導演陳潔瑤來站台。
(影展大使 Laha Mebow(陳潔瑤) 泰雅族:
cucuapuamimia Laha Mebow(陳潔瑤) Atayal
我覺得民族誌影展其實,每一部片都很多元,然後就是他不只是有原住民,還有閩南 客家,其實還有其他南太平洋民族的片子,其實我覺得它的好處是,你可以不用用一般很刻板的角度,去看不同的民族)
像是作品"夢洄",就呈現了儘管處在基督宗教昌盛與醫學發達的年代,對原住民族來說,傳統信仰始終是被需要的,雖然在當代,巫醫人數量日漸稀少,但他們仍舊堅守岡位,希望能夠建立橋樑。
(導演 蘇弘恩 太魯閣族:
cucumalialualu 蘇弘恩 Truku
拍攝很多的被攝者的過程中,然後他們都有描述,他們的夢境給我聽,我就所有的這些夢境,再次地做一個轉化,然後把它串聯起來,變成一個比較完整的故事,然後我把它座落在這個紀錄片的,各個角落當中,我想要說的 都在片子裡面,如果可能的話,就是希望大家來看這部片)
(策展人 Teri J. Silvio(司黛蕊):
cucutakuatarari
Teri J. Silvio(司黛蕊)
一個我覺得滿有趣的問題,就是年輕人 就是原住民的,或是比較被邊緣化的群體的人,他們怎麼用新媒體來講他們民族,或是他們部落,或他們群體的集體記憶,還有他們怎麼用比較傳統的媒介,來講他們自己新一代的故事)
策展人也表示,從1960年開始,人類學長期受到批評,因為與殖民主義關係太緊密的角度有關,因此現代的記錄者,用著不同的媒介,持續探討這個問題,也期待透過影展,讓更多民眾持續了解這世界上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