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5
記者
Cemedas Dumalalrath(江子芊)/Kawa(施俊銘) 桃園復興

復興辦理圓夢計畫 培養在地優秀產業人才

復興區公所今年8月開始首度辦理《圓夢計畫》,提供12萬元的圓夢基金,並透過兩階段的選拔,誕生出3名優秀的在地產業人才,並在14號舉行頒獎典禮。

為了讓原鄉在地族人,可以一步步實踐自己的夢想,桃園市復興區公所今年首度辦理《圓夢計畫》,要提供在地各個產業的族人,從學習撰寫經營計畫、規劃財務、行銷產品等,精進自己的產業,再藉由兩階段的選拔機制,誕生出三名優秀學員,將產業上架至募資平台,同時提供12萬元的圓夢基金。

(友善蔬菜農友 廖怡能:
我們就是夫妻以務農維生,就是種東西出來就好,然後我們就生產跟銷售就好,那透過這次計畫訓練,無形中我們可以推廣就是,我們來自桃園復興的蔬菜,讓外面更多人知道,就是把自己的使命擴大,我們其實做這個事情是有意義的。)

(咖啡農友 陳耑妤 布農族:
每一個產業看起來都很厲害,但是自己做自己,就是不會把人潮帶進來,那個力量不夠大,所以我就是想說藉由咖啡這個產業,(做)跨產業的連結,然後我們就做一種,就是羅馬好咖探險的一種改念,把大家串聯起來,一起為我們羅馬公路帶動一些人潮。)

從課程中裝備知識與技能、在輔導員的協助下腦力激盪,進而建構出自己的產業藍圖,雖然有獲選學員在募資平台上成績不佳,但在公所的協助下,走出舒適圈去拉贊助,是成為了族人永生難忘的經歷。

(段木香菇農友 張靖偉 泰雅族:
作夢也想不到我會因為這個東西,跑去民間單位去做一個簡報,雖然說過程是很緊張又刺激,因為裡面的產業的菁英,真的是,應該是說,我一輩子都碰不到的那些人,這個《圓夢計畫》又讓我提升一個層次。)

(復興區長 蘇佐璽 泰雅族:
針對不同的產業,我們做不一樣差異的協助,那這個區塊我們會再努力。)

復興區產業百百種,區公所也預計在下一年度針對各種產業,調整圓夢計畫內容,另外,為了讓更多青年能回鄉安居樂業,復興區公所正籌畫將文觀所轉為文觀光青年所,提供平台,成為推動青年回鄉發展的力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