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菊華 tumatuturu makananu mʉtʉa kari cina
然而要將母語,使用在生活、工作等各個面向,第一步就是要將母語找回來,對此母語創作國際論壇也特別邀請到,今年獲得《原住民族語言老師獎》的魯凱族柯菊華老師,分享她的親身經歷。
用自己的族語大聲地唱歌,族語和文化的學習方式百百種,樂舞就是其中一種,而在今年母語創作國際論壇,特別邀請今年獲得原住民族語言老師獎的魯凱族人柯菊華,分享自身經歷,同時讓從小在都市學習族語的學生,展現自己的學習成果。
(台北市語言巢學生 歐周俊呈 魯凱族
Taipesʉ nusuku kari seto
歐周俊呈 Rukai
受到柯老師的影響,讓我們找到自己的文化,然後會想要往這方向走下去,所以才會想參加原民(專)班。)
(學生家長 賴敏瑄 魯凱族
mamarang seto
賴敏瑄 Rukai
從以前他們(孩子)去上課,然後我就是都會帶他們騎摩托車,然後去上課,不管怎麼樣我們都不會請假,反正就是,你學一句單詞或是學一首歌,都是很重要的。)
透過樂舞,讓都會區的學子有興趣學習族語,創造舞台讓學生自信展現族語及自身文化,但如何提升到族語書寫文學創作,柯菊華坦言並不容易,主辦台灣文學獎的台灣文學館也坦言,台語文學創作也面臨徵件的困境,甚至評審團的公信力,也是一大挑戰。
(魯凱族語老師 Legeane Kasepelane(柯菊華) 魯凱族
kari Rukai takituturua
Legeane Kasepelane(柯菊華) Rukai
我覺得很多的感動是,我覺得大家在希望在台灣把自己的母語找回來,學生尤其現在我們的孩子們也不是說講族語,還是有些困難點在,寫作也還是有它的困難,所以從開始把自己很簡單的故事,慢慢寫上去這樣,我覺得這也是很好的一個練習。)
(台灣文學館研究組長 林佩蓉
Taiwan Uʉnsiekuan cu-cang
林佩蓉
我知道台語有這種狀況,我請羅馬字,台語羅馬字的人來寫,好,誰來審?審查的這個人也是非常侷限,然後你審來審去,(台灣)文學獎審,委員又都是一樣的,那個公信力會降低,所以你看,是不是很多層次都要解決。)
如何從現有的華語資源或族語資源再分配,促進各母語文學創作,林佩蓉認為從中央各部會到地方,都應共同集思廣益,也是母語推動需要正視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