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6
記者
綜合報導

地熱潛力在原鄉 發展綠電該如何"行"

'asang 'am nak'ino' ponrowa' noka marika: ka howaw

近期調漲民生電價話題熱絡,但您知道嗎,台灣發電量以燃煤、燃氣就占了八成,近年來政府能源轉型政策,邁向 2050 淨零排放目標,發展再生能源大主軸是風和光,而地熱被看好是第三大綠能發電,不過地熱潛力區大部分都在原鄉地區,當地熱進入原鄉,政府、產業界跟部落未來該如何協商合作呢?

暖呼呼溫泉,在冬天總是吸引民眾前來台東延平鄉紅葉溫泉泡湯,歷經兩次颱風土石掩埋,當地鄉公所重整後,由台泥綠能和雲品集團一起打造「紅葉谷綠能溫泉園區」。

2023年重新營運,這裡成為台灣第一個,結合地熱發電的溫泉園區,目前完成一口800米探勘井,和三口1500米到1700米生產井及回注井,預計2024年完工能產出1MW,能提供2500戶家庭1小時使用量。

(紅葉谷綠能溫泉園區業者代表
kamama:ngabas no 紅葉谷綠能溫泉園區業者
不管是地熱還是溫泉開發,最大的風險都主要是來自於我們前期的探勘,因為探勘的時候我們需要,因為這個都是地下的地理狀況,我們真的非常不明確,我們不知道說地下的斷層裂隙是怎麼走,我們就算知道下面的岩石是熱的,但是熱不能說,不是説我們今天挖一個洞,然後就可以把熱給抓上來,我們需要一個載體那就是要水,前期的初步評估還有地表地質調查,跟鑽井試驗這個地方的風險,就是紅色這個區域風險相對是最高的,而且這個虛線是成本,我們投入開發商投入成本的這個虛線,可以發現説有兩個比較急遽跳躍的地方,大概就是在鑽井試驗跟生產井鑽鑿這部分,那因為我們整個開發,最大的投入金額主要都是在鑽井。)

開發地熱發電廠分三階段,從探勘期、開發期到營運期,花費成本最高都在鑽井,舉例來說挖1000米地熱井,費用約在4000萬到5000萬元,但沒能保證鑽到哪裡才會成功,前期投資風險高,不過近年來工研院協助多家地熱開發業者完成地熱井產能評估,就像紅葉溫泉3公里外的延平二號探勘井也正在進行。

(延平二號井開發廠商代表
kamama:ngabas no 延平二號井開發廠商
在探勘井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功效,就是我們會去取岩心,那取岩心白話來說就是,我們會把地底下的石頭從地下取出來,那我們會知道說,我們這些石頭是在多深的地方,所把它取上的,那我們再獲得這些岩石的資料之後,我們就可以去知道說它的岩性,然後它的破碎帶的位置,然後還有它的一些,它的一些岩體的殘狀,那我們藉由這些資訊,然後再去配合一些井下一些探勘的資料,我們就可以去對於一個地區的,地熱概念模型有一個更好的解釋,那各位可以看到大家等下可以看到說,有些石頭它是沒有什麼破碎的,它是一整根很完整的,有些石頭它是碎碎的,可能碎成這邊一段這邊一段這邊一段,那剛剛所提到就是,我們這邊是非火山型的地熱,那就代表說它的水大多可能是,藉由地下的一些裂隙上來的,那這些東西就可以,就是我們最直接的證據,我們就可以知道說在多深的地方,有這樣子的一個破碎帶,那這樣子的破碎帶,就很有可能是熱水所流通一個潛在的通道。)

透過探勘找出地底下可以用來發電的熱水及蒸氣,這些調查結果利用地質調查、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方法分析,再把資料公開在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建立的「地熱探勘資訊平台」,不只協助企業和地方加速規劃地熱電廠,也推廣讓民眾了解地熱分布資訊。

(台灣地熱資源發展協會 王守誠
台灣地熱資源發展協會 王守誠
公開出來之後其實大部分也還知道就是,地熱相關的學術單位或是產業他們會用,我們其實更希望是部落、鄉公所他們可以透過這平臺,認識地熱資源認識地熱蘊藏的位置,然後認識他們家鄉附近的地熱源,那他們會有一些想像,透過這些想像,他們可能可以發展出新的產業。)

(廠商開發部處長
廠商開發部處長
這個抽水泵放到地底下很深的地方,去抽水上來,那這個抽水的動作,有兩個作用一個就是增加水量,第二個就是說保持它的壓力,保持壓力的作用就是說,我們過去地熱電廠會有的,這個結構的問題它會大幅的下降,第二個就是說我這個上來以後,發完電我的壓差,大概只降不到1公斤,譬如說它的壓力損失是很小,所以我保持壓力之後,可以再用這個餘壓再把水灌回到地底下。)

2023年台東第一個民營地熱發電廠開始營運,就在金崙部落,這裡的生產井1000公尺深,裝置容量499KW,每天供電量800到900戶,一年約有7500小時電力,地熱能優勢更穩定,不受氣候影響,占地面積小,單位面積發電量較高,讓全國地熱發電潛力第3高的台東,推動綠能以地熱發電為主,如果完全開發預估可供全縣一半電力,但地熱開發區時常與原住民族傳統領域重疊,要如何與當地族人溝通協調,才是首要條件。

(太麻里鄉民代表 陳孫金 排灣族
太麻里鄉kamama:ngabas no mae'iyaeh
陳孫金 Paiwan
金崙溪流域就是我的家鄉,有4家電廠要準備進駐,其中有一家已經在發電1年了,他連回饋機制都還沒有提。)

(經濟部能源署副署長 吳志偉
經濟部能源署tahtahoki'
吳志偉
公有土地是照21條私有土地的話,我們是要求要開地方說明會,那地方說明會因為我們在西部,開發這麼多這個太陽光電跟風力,其實我們有其實愈來愈嚴厲,一開始做也許沒那麼完整,現在已經慢慢愈完整,包括説你怎麼公告,怎麼樣執行一些地點什麼的,大概都有規範。)

雖然2023年修正《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制定地熱專章,讓開發行政程序明確化,也加入原基法21條保護原住民族權益,規定公有地辦理諮商同意程序,而私有地要主動開說明會,但部落、廠商及政府,三方該如何協力合作呢?

(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理事長 陳旻園 yapasuyongu akuyana (鄒族)
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kakbazae'an
陳旻園 yapasuyongu akuyana Cou
不應該是放在一個對立的狀況,因為我們會看到說在其他國家的案例,其實這個東西可以作為民族產業的一個,很好的一個起點,或者是一個很大的一個經濟的支柱來源,那所以我們在這件事情上面,就會比較期待的是說國家,在這件事情能夠看到,不是只有廠商跟國家以及土地,那個上面是有人的,當族人發現到說,我這個地方是地熱的潛力區的時候,而且是有這個 是可以繼續發展的話,你國家包含説經濟部,包含説原民會你應該要怎麼樣去協助,我們變成是,我們講說變成老闆,甚至協助招商,然後確保我們的權利不會(受損)。)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執行長 涂又文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執行長
涂又文
我是覺得沒有人會比部落自己,他們知道怎麼做就像說那個電廠,他可能只看到說現在這個地熱資源,但是就族人來講,這可能是一塊曾經是什麼樣的,競技場或是獵場或是曾經是一塊,什麼樣的土地我覺得那個,如果有比較多方的結合,讓那個土地不是只有平面的,而是不止立體的土地還包括時空的民族,人在上面的故事可能才會更經營的永續。)

台灣位在環太平洋火山帶,有豐富地熱資源,所以地熱發電是台灣邁向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的重要角色,預估2025年達到20MW,5年後放大10倍,到200MW,2040年再放大到10倍 2GW,2050年要完成6GW,看看目前併網與開發中地熱案場,在原住民地區有5處14案,分佈在宜蘭大同鄉、花蓮萬榮鄉、台東延平鄉、金峰鄉及太麻里鄉,地熱潛力區大多在原鄉,和紐西蘭地熱有很多相似處,同樣和當地原住民族部落重疊性高,不過紐西蘭地熱已經發展很久,有很多經驗可以交流。

(紐西蘭商工辦事處貿易發展中心處長 Tina Wilson
紐西蘭商工辦事處貿易發展中心處長 Tina Wilson
這就是毛利人在商業模式上會使用的,左邊第一個就是毛利人的土地信託,基本上就是部落裡的家庭,然後你們在這個部落裡面,一起用這塊土地,另外我們有類似和這種公司組成的公司,基本上有點像是土地信託,但是有更多毛利族部落聚在一起,變得是更大的公司,那再來我們也剛剛有提到說,譬如說觀光產業跟泡湯,那再來是通常在地熱資源附近,可能會有一些森林,那我們也可以想到是多砍伐,以後我們可以在那邊去曬乾那些木材,透過蒸汽加熱,我們當然可以,剛剛已經提到不管是水果或者蔬果的這些溫室的種植,但同時也可以拿來做乾燥,那再來另外有講到,是我們可能在地熱資源的使用同時,也可以有升值燃料的一些生產,還有一個是可能最近開始使用可能相對目前比較少使用的,就是根據你那邊的水質,你萃取出來的水是什麼,你可以做出一些礦物質的這個分離。)

濃濃白煙、滾滾地熱水,吸引遊客前來朝聖,現場有導覽解說還有戲水區,紐西蘭地熱資源結合觀光,還可以發展農業溫室和地熱發電,已經發展地熱60年,有許多與部落共存經驗,透過2013年簽署"台紐經濟合作協定"中的原住民族合作專章,兩國可以有更多機會進行地熱開發交流,但台灣剛起步地熱發電,部落能先如何準備呢?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執行長 涂又文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執行長
涂又文
我覺得部落可以先找出彼此大家都信任的人,一個成立有一個小組去討論,我們現在需要什麼,然後去找出一條路跟可行的方向,因為有些圖就是說以後的分享模式,或者是跟地方的結合情形有哪些路,我覺得大家可以從,這些不同的模型裡面,去做一些大家比較可以接受的方向,我覺得開始要讓大家有些規劃,這些小組可以幫大家整理資料,就是說至少,但是部落主動性去,這些資料回饋給大家或定期回饋給大家,然後也許某一天也可以,找不同的廠商來去找適合的,因為你資訊愈問愈多大家無論是,講真的講實話就是說,地熱開發它也是需要錢,那你多去主動這個部落有這樣的團隊,跟有這樣的堅強團隊去用,其實有更多的也許資金或者是廠商,會甚至知道說你們是,對地熱是在抱著一個比較開放的態度,他們是會更積極願意想要來接觸,那你會收到你愈接觸,你會愈收到更多資訊,但是前提就是部落裡面還是要一組人,不用全部的人,因為講真的我在部落講共識事太難,他一定還是先有一個藍圖。)

(台灣地熱資源發展協會 王守誠
台灣地熱資源發展協會 王守誠
也許下一代他們透過教育,他們可以成為地熱的專家,地熱的專門人員他們留在部落裡面,從事相關的專業工作,那部落的也可以利用電廠,發電後的餘熱,八九十度的餘熱,他在做一些他們的低碳產業,或零碳產業或零碳的農產品加工、零碳的農業或是漁業,那這個對於部落來講,他就有更多產業的價值,我們需要就是讓年輕人有願景,讓年輕人覺得這是他們可以做的事,而且他們可以不僅對部落對世界的貢獻,如果把這個東西串在一起,我會覺得對部落來講,他們更理解地熱產業要怎麼做,他們不太會有反對的聲音,真正反對他們的是既有的法規限制,那個時候既有法規限制,就必須成為部落要去突破去跟倡議,去跟原民會溝通,去跟行政院溝通的重要的議題。)

地熱開發牽涉土地利用、水權種種問題,綠能開發也要重視部落聲音,更要透過法律與政策保障原住民族權利,未來該如何與在地原住民族共享權利與經濟效益,期盼政府、產業界與部落一起找出共存共榮的經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