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花蓮的觀光,當然不能遺忘太平洋南島聯合豐年節,歡快的樂舞展演,去年是吸引了13萬人次參與,創造了一千三百萬的攤商收益。不過,就有青年拋出問題,像是聯合豐年節容易加深原住民族刻板印象,而遊客可能認為這就是原民文化,而概括認知,導致進入部落造成部落傷害,而學者也提到,觀光的效益僅在活動的那幾天,對於原鄉部落的產業發展、文化推廣的實質增長,似乎有限。
族人手牽著手,歡快的歌舞,這是聯合豐年節給人的第一印象,花蓮縣政府18號北上推廣,希望國人能到花蓮感受原住民族的熱情,但也因為如此,就有許多部落青年認為,樂舞的展演可能強化了,各界對原住民族的刻板印象。
(旅北青年 Lais(林廷翰) 阿美族:
因為他的操作比較....很單薄,或是他就把聯合豐年節,簡化成比較像是唱歌跳舞的形式,然後會讓大家覺得,那只有這一次的體驗,那下一次他(遊客)就不會來了。)
(青年 Imay Apong 阿美族:
本身這個質沒有不好,可是有時候它的內容太去強化,我們大家對於原住民的刻板印象,譬如說很歡樂很樂天,就是一直強化這個,我們想要打破的印象譬如樂舞它背後乘載的是整個Selal年齡階層的群體,它是展現一個精神的象徵。)
對於族群文化的詮釋,青年認為應該細膩且小心,就像過往也從豐年祭改為豐年節,而新穎的舞臺也讓舞者跳脫框架,透過舞碼敘述部落生活。
(青年 Lo'ad (林欣儀) 阿美族:
年輕人去創作的舞蹈,在我們自己部落的祭典當中,沒有辦法呈現,所以可以擺到聯合豐年節的舞臺上去呈現,讓他們知道說其實我們這個部落當中,其實也有很多不一樣的特色,不是只有純粹的祭典。)
耆老手拿米酒,祭告祖靈,這樣的畫面也會呈現在聯合豐年節,不過各部落的祭儀不盡相同,各個族群間的文化脈絡更是截然不同,若沒有仔細地說明與詮釋,容易造成遊客對於文化只有片面的認知,學者也舉例九族文化村,因應觀光需求而修改舞碼的呈現,這讓青年擔憂,若攜帶薄弱的文化認知進入到部落,可能會對部落造成傷害。
(青年 Imay Apong 阿美族:
因為做得很粗糙,所以相對的,他們帶來的觀念進到部落裡面,更是會對部落,我覺得反而是會造成傷害,所以相對地大家進到原鄉不會去這麼地尊重當地。)
(電訪 台師大原資中心主任 tibusungu 'e vayayana(汪明輝) 鄒族:
他(縣府)的心態上,他是要去積極地促成傳統的文化的這種延續,但是呢,我們常常問題就是,最後會把表演當成儀式本身,而忘記儀式本身的真正的積極的意義,不是去吸引觀光客來跳舞。)
青年就認為,即使是在展演舞臺,舞碼呈現仍需保存傳統精神,以肢體動作描繪部落樣態。然而在傳統與創新的拉扯,部落主體性也成為新的課題,Imay就表示,部落有青年喜愛舞臺、追求自我展現,但時常去了聯合豐年節、而忘了ilisin,錯置了部落與展演的位置與功能。
(青年 Imay Apong 阿美族:
可是他們會為了 想要去 有這個舞臺,然後不願意回部落表演,因為剛好時間撞期了,然後他會在部落有這種拉扯,部落的人就會覺得,為什麼年輕人都不回來?只為了去聯合豐年節,然後會搞不清楚那個主體性。)
(青年 Lo'ad (林欣儀) 阿美族:
創作之餘,你還是要保有傳統存在,甚至是古謠的傳唱,你可以搭配古謠去創作舞蹈,但是你舞蹈當中又是可以是生活化,甚至是可以去用舞蹈動作來去呈現。)
然而,行之有年的聯合豐年節,縣府也表示除了推廣文化之餘,更能為花蓮觀光帶來正面影響,根據112年花蓮縣長施政報告指出,活動期間導入現場遊客13萬人次以上,周邊攤位三天收益達1千3百萬以上,相較去年(111年)遊客人數成長156%、攤商收益成長329%。
(電訪 台師大原資中心主任 tibusungu 'e vayayana(汪明輝) 鄒族:
所以你會發現觀光客他其實不是帶來部落(經濟),而是整個花蓮市的非原住民的商機比較多,東大夜市當然也是有原住民,但是他們也不會只吃原住民(美食),只到原住民的攤販去消費。)
對此,學者也指出部落原本沒有觀光的概念,但是否要因應觀光產業,而修改文化的呈現,學者表示應審慎評估異業連結、創造部落產業鏈。
(電訪 台師大原資中心主任 tibusungu 'e vayayana(汪明輝) 鄒族:
然後這個產業鏈是族人所(能)控制的,然後你要有一個規範,必須不能分裂,就必須要有一個內部共識,我們的基礎建設是不是可以(應付)一些必要的基礎設施,這個就是縣政府、中央政府他該做。)
文化的延續是當代原民迫切解決的課題,而聯合豐年節的文化推廣,也達到舉辦的目的與指標,不過背後的文化詮釋、樂舞展演方式、儀式商品化,都該受到正視;而縣府力拚觀光的同時,應注重基礎建設的維護、各族群的資源分配正義、文化對待的平衡;而與南島的連結又是什麼?如何詮釋也將成為各界討論的新焦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