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哎~撒撒
    2020Pulima藝術獎《優選獎》── 蒂摩爾古薪舞集 Tjimur Dance Theatre (©攝影 陳長志)
  • 沒有害怕太陽和下雨
    2020Pulima藝術獎《優選獎》── 布拉瑞揚舞團 (©攝影 劉振祥)
  • 月球上的織流
    2020Pulima藝術獎《表演藝術首獎》── TAI身體劇場 (©攝影 Ken Wang)
  • 狂野大白紗的聯想
    2020Pulima藝術獎《優選獎》── 魯碧・司瓦那Ruby Swana (©攝影 吳欣穎)
  • Lakec (渡河)系列
    2020Pulima藝術獎《優選獎》──曾于軒 Posak Jodian
  • ya caay ka araway kamay 無形的手
    2020Pulima藝術獎《優選獎》──伊祐・噶照 Iyo Kacaw (©攝影 吳欣穎)
  • lohizaw越山:重返賽夏遷移路徑
    2020Pulima藝術獎《視覺藝術首獎》── 豆宜臻 hewen a ta:in tawtawazay
  • Mgaluk Dowmung 正在連結 銅門── 銅門部落家族故事影像紀錄
    2020Pulima藝術獎《評審團獎》── 兒路創作藝術工寮 (©攝影 Tommaso Muzzi)

SCROLL

關於Pulima藝術獎關於Pulima藝術獎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於2012年首創的「Pulima 藝術獎」,為全國第一個原住民藝術獎,目的為獎掖具南島民族當代藝術新風貌,並體現臺灣原住民族主體精神之創作,以促進原住民藝術之發展。透過每兩年一次的藝術策展與論壇,期引發藝術批評與論述,增進原住民藝術場域之健全,拓展臺灣社會對藝術的多元認識。

關於Pulima藝術節關於Pulima藝術節

由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於2012年創辦的「Pulima藝術節」,透過每兩年一次的辦理,除了展示Pulima藝術獎之入選與得獎作品,並邀請國際原住民藝術家參展,以及國內外優秀的原住民表演團隊演出,期以展覽、音樂、戲劇、舞蹈等系列展演活動,呈現原住民當代藝術面貌,發揮藝術展示教育之功能,引發大眾對原住民藝術之興趣,擴大原住民文化藝術之能見度。

關於 MATA TIFF關於 MATA TIFF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自2010年成立以來,秉持「文化傳播」為經營理念,積極推展原住民文化事務。

著眼於本會朝向文化傳播之娛樂暨媒體內容產業化策略,爰以文化影視節為操作概念,邀請國內外優質紀錄片以及規劃學生實驗劇場,匯集紀錄片、錄像、動畫、短視頻等多種創意形式,以回應新媒體時代趨勢與發展,並創建影像美學,即「獻給原住民社會的影像藝術」為目標。

編輯嚴選
MORE
  • 從臺灣當代原住民藝術看Pulima藝術獎(上) 
    前言 1987年臺灣社會面臨戒嚴結束,臺灣原住民族開始了透過藝術創作發展走向文化復興的道路,許多部落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績,新崛起的部落藝術家和工匠也因此獲得了一席之地,以突破傳統限制的方式發展他們的創作實踐。 於是,八十年代的美學、本土藝術和認同再次被重新討論。藝術創作反映了當代社會環境脈絡,過去人們透過認識(see)文化而暸解(look)創作者說故事似的藝術;而當代藝術的功能之一則是能透過創作來了解文化及其脈絡與困境。近二十年來,臺灣原住民族當代藝術趨於活躍,尤其是與國際原住民族,太平洋群島南島語族的文化互動、藝術展演、駐村交流頻繁。 因此,藉由從2012年Pulima藝術獎每兩年辦理至今超過十二年六屆,本文嘗試探索:放眼全球原住民當代藝術是如何由神話空間/美感經驗走入當代藝術的領域?分析臺灣原住民創作者試圖體認、呈現自身,揣摩、想像、分類與實踐的模式,以及創作如何影響當代人學習看見族群美感/美學、邏輯、宇宙觀的再現。 本文試圖從臺灣原住民族藝術的發展,討論族群美學根源及其在傳統中的發展,同時提問從Pulima藝術獎看到了當代創作實踐的樣貌,梳理脈絡透過口述歷史傳承和再呈現。
    READ MORE
  • 從臺灣當代原住民藝術看Pulima藝術獎(中)
    從傳統藝術的角度來說,臺灣原住民族擁有精巧的演奏樂器,包含鼻笛、口琴、弓琴、口簧琴、打擊樂器、杵樂、臀鈴等。原住民的樂器雖然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漸趨式微,目前也見許多部落重新製作樂器,結合現代的表演形式,重新探索原住民族樂器的可能性。臺灣原住民表演藝術文化資產豐富,傳統類的展演形式相當具有辨識度,可概分為歌舞音樂、器樂兩大類,包含古調、樂曲、舞蹈、祭儀樂舞等。在個唱形式方面,原住民各族群的歌曲內容主要包含有儀式歌曲、祈求歌曲、勞動歌曲、戀歌、飲宴歌曲、敘事歌曲等,其中,運用自然泛音的演場技法最具代表性為臺灣原住民音樂是布農族的「Basibubu祈禱小米豐收歌」,而在豐收祭典中展演的重要音樂包含阿美族豐年祭的樂曲,布農族小米豐收祭的樂曲、達悟族收穫祭的樂曲,相關歲時祭儀祭典包含鄒族戰祭Mayasvi、賽夏族矮靈祭paSta’ay、卑南族年祭、拉阿魯哇族聖貝祭、撒奇萊雅族火神祭等。 臺灣當代原住民表演藝術展演方式相當多元,如行為藝術、劇場、母語音樂、歌舞劇、定目劇、合唱團、流行音樂等多元的發展樣貌。此外,原住民族語戲劇競賽是一個獨特的臺灣原住民族表演藝術活動,運用表演藝術的表演方式,積極的復振原住民的語言及文化,透過情境式的表演設計,深化語言文化的使用經驗,從原住民族家庭、部落到社區,增進日常生活中使用母語的環境,是一個成功結合母語及表演藝術的復振運動。在原住民表演藝術可以看到原住民主體性的建構與書寫,是原住民族面對社會變遷中延續文化的一個路徑。 除了向傳統學習,當代原住民族群在從事表演藝術展演時也同時面對文化的流失與斷層,從原住民藝術表演者的創作的過程中可看見,傳統與創新的兼容共存是面對傳統文化流失的重要關鍵。當代原住民族的表演團體透過嚴謹的田野調查方法,深入部落進行田野調查,尋找耆老或是還能訴說起源故事與吟唱的族人們,採集部落古調,挖掘原住民族祭儀樂舞,如1991年成立的原舞者樂團(The Formosa Indigenous Dance Foundation of Culture and Arts),由臺灣島內各個原住民族群人員組成,多年來向部落耆老以口傳的方式學習傳統樂舞,再由將採集的樂舞重新編曲製作成能對外展演的樂舞,傳達原住民族的傳統文化。 這樣的創作形式,也對當代的臺灣原住民表演團體、展演者形成一種激勵與模範,從部落出發、謙卑學習的精神,影響著年輕一代的創作者。成立至今30週年累積23支舞作的原舞者,藝術總監懷劭.法努司說明原舞者一直以來以傳頌原住民族古調、祭儀為主軸,越是吟唱越是接近土地、接近祖靈,已是臺灣原住民表演藝術的領頭羊;2001成立的都蘭山劇團,關注當代族群的歷史傷痛與文化脈絡,結合了當代社會議題說明了劇團從文化根本思考後再創新:「臺灣原住民族已經重新思考歇舞、儀式與舞台創作的新可能性與表現方式。從被觀看的他者、傅統祭典的歐舞星現逐生走向擁有詮釋、創作主權的舞台劇形式,透過傾聽部落歷史故事、透過口述歷史文本的田野採集,結合新時代的藝術表演,重新唱自己的歌、跳自己的舞、說自己的故事。」註24
    READ MORE
  • 從臺灣當代原住民藝術看Pulima藝術獎(下)
    原住民族的文化與藝術隨著環境的變動而產生形式與內涵上的變化,那是有機生命企求存續的能量釋放與極力追索。口傳故事/神話的蔓延與再蔓延,正伴隨著原住民族生存的景況與藝術的發展與開疆闢土持續。 夏曼.藍波安長久以來身體力行海洋民族的生活,與海(Wawa)對話、學習、體現達悟人的宇宙觀,他運用中文紀錄達悟人寫下生命故事,用母語口述再現海洋的韻律;即使王綺穗生長於海岸卻只能在記憶中找尋海洋氣息,就如同當代的人們漸漸忘記了如何找回原本的自己。平行時空下,山上的民族安聖惠運用船型說明了當代原住民族的飄移與尋找,深刻的討論當代的我們(原住民族)如何再前行;對於海洋的寬廣、包容、深邃與神秘,乘載了島嶼民族的寄望,海洋即是希望、道路可以連結其他島嶼邁向更寬廣的世界。 回首2012年Pulima藝術獎首獎伊命用木雕訴說著文明社會對自然環境的衝擊,還有土地的不正義,得獎作品《拿走系列」包含「國家公園怎沒一直被拿走,我們》、《海拔2500公尺的高麗菜園I》、《海拔2500公尺的高麗菜園III》深沈地控訴、正面提問族群之間的立足點與價值觀如何平衡?他更從與哈古頭目與拉黑子兩位前輩學習創作時所體驗的「…自己擁有的,可以不分族群的把自己所會的、所了解的,都分享給其他族群…」註42,說明了原住民族善於分享的胸襟;2014年的首獎得主東冬.侯溫的作品《交錯在破敗與完美之間》中他說「…到底現代化或者是傳統的生活,誰是破敗?誰是完美?我們其實都不知道,那其實我覺得在裡面我想找到一種和諧…我覺得我就是一個活在現代的原住民族啊…我們不要否認現代化一直進入部落…部落也很現代(化)啊!」註43
    READ MORE
  • 2025【第三屆兒少美感創作工坊-上】
    首先,想像面頰感覺到微熱的南風,於是展開雙翅、縱身一躍,讓剛剛好的氣流撐住雙翼,你開始攀升,穿越稻田與野地、滑翔於千百個埤塘之上——那是清治時期的先民為灌溉而蓄築的。埤塘一側,幾個孩子在奔跑,被海放的爸媽們邁開步伐、勉力跟上。你彷彿聞到青草香,於是放低雙趾,收起羽翼,蟬鳴聲越來越近,最後降落在桃園青埔的5-8號埤塘公園旁⋯⋯。 「想像你是一隻鳥,俯瞰青埔這個地方。」兒少美感創作工坊的授課老師尤幹.尤勞(Yukan Yulaw)拋出了第一個想像。講台下初來乍到的孩子與家長們,腦海各自浮現不同畫面。
    READ MORE
  • 2025【第三屆兒少美感創作工坊-下】
    「我還是期待每一個人都可以分享,但站出來是需要勇氣的,如果你們需要陪伴,我會在你身邊。」第三屆兒少美感創作工坊的授課老師尤幹.尤勞(Yukan Yulaw)說。 因為接下來是兩日工作坊壓軸的重頭戲——各小組的成果分享。在與之相處一天半的藍白帆布前,由各組的孩子來主述,分享他們是如何將對埤塘的感受與自己的想像結合,再轉化為繽紛的膠繩編織創作。 第一組的孩子陸續上台,其中一位男孩走了幾步,突然停下腳步、雙唇緊抿,害羞地回望爸爸⋯⋯只見爸爸以眼神傳遞力量,輕輕地在背後推了他一把;男孩這才重新邁開腳步,追上已先行上台的組員們。 當孩子轉身,背離父母、面向舞台的那一刻,便成為一場場的彩排——為了有一天能真正獨立,這短短幾分鐘的呈現,像是微型的成年禮,父母將孩子從依賴推向跨越的邊境。
    READ MORE
  • 獵槍的多重轉譯:Yabun Yuma、Rngrang Hungul關於文化追尋的藝術獵徑
    「狩獵」不僅是原住民族群的生活方式,在當代藝術的場域中更逐漸成為一種創作命題。它承載著原住民族與土地的關係、傳統文化的維繫、身分認同的矛盾,以及世代間知識傳承的困境等。泰雅族藝術家Yabun Yuma(蔣沛珊)與太魯閣族藝術家Rngrang Hungul(余欣蘭),皆是以狩獵為創作核心命題的創作者,兩者在藝術實踐、媒材選擇與敘事手法上雖然呈現顯著的差異,但卻透過各自不同的藝術語言,回應當代社會對原住民狩獵文化的複雜解讀,並重建與自身文化根源的連結。
    READ MORE
  • 用身體沾黏並縫接土地與時空:TAI身體劇場endaan腳下的虛實之路
    endaan,「歷史」、「故事」之意。而身體,作為文化容器,在裝載歷史和故事之餘,如何又能縫接腳下的土地、往返於現代性碎裂下的時空? 2012年由太魯閣族原住民藝術家瓦旦.督喜(Watan Tusi)創立的「TAI身體劇場」,也在Ising Suaiyung(朱克遠)的並肩下,多年來堅定發展根植於原住民舞蹈文化的信念。他們兩位都從原住民樂舞文化重要團體「原舞者」發跡,秉持著過往對田野採集和文化傳承的精神,至今也持續發展著更多可能。 TAI是太魯閣族語的「看」,團名早已確立下原住民樂舞長期被傳統與現代所凝視的關鍵命運。然而,這一切來自不同路徑的觀看,都等待著重新被拆解。單向的「看」,勢必需要被扭轉成為多向性的「觀察」關係。
    READ MORE
01/
最新消息
MORE
原視界IPCF雜誌
MORE
PREV
NEXT